一、医药流通行业概览
(一)医药流通
医药流通是指连接上游药品或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下游经销商以及终端客户,通过流通过程中的交易差价及提供增值服务获取利润的经营活动。它是从上游厂家采购货物,然后批发给下游经销商,或直接出售给医院、药店等零售终端客户的药品、医疗器械流通过程。
医药流通行业是连接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厂商与各级医疗机构的纽带,在整个医药产业链中扮演者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医药流通企业承担着供销、垫资、配送三重职能,具备长期存在价值。
(二)医药流通企业经营模式
医药流通按下游销售终端可分为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两类。其中,医疗机构主要指城市/县级等级医院、城市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目前,我国医药流通批发企业销以往医疗机构为主,占比超7成。
医药批发企业主要有3种盈利来源:差价费(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配送业务)、厂家促销返利费和第三方物流配送费等。
流通批发企业在“药品进院”流程中和医院有着长期合作关系,拥有进院资质是流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常情况下,进医院销售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医药代表同时扮演“促销”、“进入”双重角色,药品由药厂直接配送至医院,这种模式占医院药品销售的比例非常小;另一种模式是医药代表只扮演“促销”角色,医药流通公司扮演“进入”角色,药品由药厂经医药流通公司配送至医院。由于医院和数量众多的药厂直接对接存在现实困难,通常会根据企业资质、合作历史选择数量有限的医药流通公司作为药品进院的供应方。
(三)医药流通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上有“一票制”的政策让医药生产厂商直接对接医院,下有第三方物流公司纷纷入局医药流通领域,医药流通企业的未来发展似乎被蒙上了阴影。但是,医药流通企业兼具配送、垫资的职能,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医药流通企业有着物流公司和生产企业难以替代的价值。
医药生产企业自行完成配送存在现实困难且性价比较低,此外,面对数量庞大的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专业的商务团队和搭建全方位的营销网络,多数企业难以承受相应的成本。从政策的导向来看,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与生产企业直接结算批发货款,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结算配送费用,因此医药流通企业对生产企业而言具有营销、配送的价值。
药品销售中存在“先使用后付费”的特征,供销链上长期存在资金缺口。第三方物流不具备垫资属性,医保基金垫资亦存在较大压力,医药流通企业的垫资属性对维持药品供应体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短期内不可替代。因此,垫资是医药流通企业更重要的职能。但是第三方物流跨界入局依然会对中小医药流通企业产生冲击。医药流通企业运输调配的综合成本会远低于不具备规模效应的传统中小型物流公司,因此其医药配送领域的核心价值依然存在。随着顺丰、邮政等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巨头强势入局,预计中小医药流通企业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但龙头公司受影响相对较小。
二、医药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近年来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出台,对医药流通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下梳理了医药流通行业主要政策及影响如下:
带量采购
带量采购即明确采购量,低价者中标,通过企业间的市场竞争,降低采购价格。带量采购主体(医疗机构)和企业直接签订购销合同,对于预付及回购时间节点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文件要求预付比例不低于30%。带量采购的影响是流通企业利润空间收缩,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提升,但现金回流改善。
两票制
生产企业到流通批发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批发企业到公立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并且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与生产企业直接结算批发货款,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结算配送费用。两票制的政策将会使行业集中度提升,缺乏渠道和资质的流通企业面临淘汰。
图1 医药政策对医药流通行业的影响
三、医药流通行业市场
(一)市场规模
2020年,全国药品流通市场销售规模稳步扩大,但增速放缓。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24149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2.4%,增速同比放慢6.2个百分点。
图2 2016-2020年药品流通行业市场规模
按销售品类分类,西药类4销售居主导地位,销售额占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 71.5%,其次中成药类占 14.1%,中药材类占 2.3%,以上三类占比合计为 87.9%;医疗器材类占 7.4%,化学试剂类占 0.7%,玻璃仪器类占比不足 0.1%,其他类占 4.0%。
图3 2020年全行业销售品类结构
2020年,药品流通行业25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和为14054亿元,同比增长4.0%,与2019年相比降低13.4个百分点。平均毛利率为17.6%,同比下降0.9个百分比;平均费用率为13.6%,同比上升0.2个百分比;平均利润率为2.8%,同比下降0.1个百分比。2020年年终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值总计4834亿元,平均市值为193亿元。
(二)竞争格局
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1万家,呈现数量多、规模小的特征,近几年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20年,药品批发企业前10位占55.2%,同比提高3.2%;前50位占70.0%,同比提高0.9%;而排序最后一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9年的10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8.8亿元。
全国范围内,药品流通行业基本形成了“4 全国性 N 区域性”的竞争格局。其中“4”指国药集团、上海医药、华润医药和九州通四大全国性企业;“N”指以华东医药(主要面向浙江市场)、南京医药(主要面向华东、江苏等市场)、瑞康医药(主要面向山东市场)、英特集团(主要面向浙江市场)、广州医药(主要面向广东市场)等为代表的区域性企业。从市场占有率看,药品批发企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从销售增速看,大型药品批发企业销售增速放缓。
与药品流通行业相比,医疗器械流通行业还处于巨大调整阶段,行业的竞争格局并不明朗。2016年国药器械营业收入体量约300亿元,约占8%的市场份额,行业第二、三、四名分别为嘉事堂、九州通和瑞康医药,但仅有58亿元、49亿元、29亿元的收入。到了2020年,国药控股在医疗器械板块的收入已经上升到了880亿元,而九州通、瑞康医药医疗器械板块的收入上升到了213亿元和107亿元,分列医疗器械流通行业二、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