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在过去的一年,给业内的直观感受是寒冬逼人,不过如果与其他工业相比,医药工业的景气度仍然有比较优势。今年第一季度,多项医药新政的出台令业界无比亢奋:GAP认证取消、药品电子监管码暂停......这一切表明,医药领域改革加速推进,产业升级驶入快车道。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终端购药市场规模达到12246亿元,其中化学药市场规模高达7696亿元,中药达到3848亿元,而生物药达到869亿元。医药市场需求旺盛,终端规模持续上升的背后,是政府卫生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我国卫生总体费用不断增长,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14年的卫生总体费用约为36999.8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当年GDP的5.82%,而在2010年卫生总体费用仅占到4.94%。
2014年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容量约为44532亿元,广阔的市场为医药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医疗服务市场容量达到21400亿元,占比48%。而药品的市场容量约为40%,医疗器械约占3%。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医改向纵深推进、亟待破冰之年。“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医药行业增速随宏观经济增速下降而放缓。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到2015年底医药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8万亿元,同比增长9.02%,创历史新低。医药外贸业绩也同步下滑。
针对目前医药产业发展困境,医药产业未来发展取决于改革。下面我们将从医药行业的角度对本次十三五规划纲要进行解读。
1、“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和价格政策。”点评:医药行业蛋糕有望重新切分,医疗服务占比提升,医药工业占比下降。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第一节谈“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意味着改革医改为十三五期间医药行业最重要事件,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医药分开,推动分级诊疗势在必行。
2、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尤其要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探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强制商业保险。推进医药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绿色改造。
3、“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将已上市创新药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优先列入医保目录。”点评:创新为十三五期间医药行业的主线,国家在药品评审和招标定价机制上为创新药和优质仿制药提供了一些列政策支持。
4、结合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和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完善财税、价格、政府采购等政策,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医药产业化和新品推广。支持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解决行业“小散乱”问题。
未来在系列药品价格改革的影响下,药占比逐步下降,医疗服务占比相应上升,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医药行业的常态。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十三五”期间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缩小我国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