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突出统筹用好现有资源,不断优化完善,把握好优化布局调整的时度效,分阶段稳妥有序实施。
原则上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在每个街道办好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指导意见》指出,依托紧密型医联体,加强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和城乡联动,推动以人员为核心的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下沉,做好巡诊派驻和延伸服务。加快推进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扩大基层常见病和慢性病用药种类,推动县域医共体用药目录统一,保障用药衔接。
到2027年,乡镇、街道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行政村和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均衡合理,远程医疗和智慧化服务基本普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便利可及。
到203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和防病治病健康服务能力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更相适应,更好服务城乡居民高品质健康生活需求。
对于药企而言,需要发现其中的机会,并控制好风险
基层医疗市场扩容
到2027年实现乡镇、街道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行政村和社区服务全覆盖,推动基层医疗终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数量增加,基层药品需求(尤其是慢性病、常见病用药)将显著提升。
偏远地区(边境县、山区、海岛等)医疗服务点建设带来增量市场,需关注基础薄弱地区政策倾斜和中央资金支持。
基层机构服务能力升级
中心乡镇卫生院向二级医院服务能力靠拢,县域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检验、影像等)普及,基层医疗设备采购需求增加,配套试剂、耗材企业受益。
基层医疗机构科室设置完善,中医药服务强化,中药、中成药及中医诊疗设备需求上升。
用药目录统一与下沉
县域医共体用药目录统一,推动药品在基层的覆盖广度,药企需争取纳入目录以扩大市场份额。
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用药种类扩大,慢病药物(如高血压、糖尿病)市场渗透率提升。
政策驱动基层采购需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升级(如远程医疗、智慧化服务)带动信息化设备、AI辅助诊断工具需求,相关技术合作机会涌现。
医保支付向基层倾斜,基层用药报销比例可能提高,利好基层常用药物销售。
人才与培训市场机会
基层医疗人员培训需求(如中医药技能、急救能力)增加,药企可通过学术推广、培训合作绑定医生资源。
当然,也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
价格与成本压力
政策强调“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基层医疗机构可能更倾向采购高性价比药品,仿制药和集采品种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压缩。
医保支付调控趋严,基层市场可能进一步纳入DRG/DIP控费体系,药企需适应低价放量模式。
基层市场竞争白热化
基层终端覆盖密度提升,同质化产品(如基药目录内品种)竞争激烈,药企需差异化布局(如剂型便利性、患者教育服务)。
诊所、门诊部等民营机构补充作用加强,可能分流部分基层公立机构市场份额。
配送与渠道管理挑战
偏远地区医疗机构分散,物流成本高,药企需优化供应链或与区域性流通企业合作。
村卫生室合并可能导致部分终端客户流失,需动态调整渠道策略。
政策执行差异风险
地方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一刀切”或资源分配不均(如撤并乡镇卫生院导致服务空白),影响区域市场稳定性。
中医药推广可能挤压部分西药市场,需平衡产品线布局。
合规与监管趋严
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加强(如设备标准、服务能力考核),药企需确保产品资质和临床证据符合基层需求。
药企策略建议
聚焦基层核心品类:优先布局慢性病、常见病药物(如降压、降糖、抗感染类),开发适合基层使用的小包装、长效剂型。
绑定县域医共体:通过目录准入、学术推广与县域医共体建立长期合作,强化渠道渗透。
布局中医药领域:针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需求,开发中成药、中药饮片及配套设备。
数字化赋能:与远程医疗、AI诊断技术企业合作,提供“药品 服务 数据”综合解决方案。
风险对冲:关注政策动态,分散区域市场风险,优化供应链应对成本压力。
来源:医药云端工作室
- 上一篇:中国首发通俗科普"脂肪肝防治指南"
- 下一篇: 除了正名,职业“黑户”药代还应如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