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翘首以待的互联网售药大幕即将拉开。
据报道,业界最期待的医药电商政策利好—《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目前已经制定完毕。在国家力推“互联网 ”战略的东风吹拂下,该政策有望加速落地。事实上,原定于去年出台并实施的“办法”虽然早在去年7月就完成了征求意见工作,但碍于各方意见争执不下至今仍未能出炉。
网售处方药有望“解禁”
出于特殊的安全性考虑,一直以来,我国禁止在网上销售处方药,并禁止网上药店用第三方物流配送药品。根据食药监总局的解释,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划分是出于管理需要。处方药多是具有一定毒性或是易产生依赖性的一些药物以及副作用有待观察的上市新药等,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因此,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开具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非处方药则可自行判断和购买、使用。
然而,这些禁令在《办法》中将不复存在。
根据《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可以委托物流配送企业储存和运输”。正是上述为网络销售处方药“解禁”的规定,也成为多方争执不休的导火索。
记者了解到,在《办法》于去年5月征求意见期间,一封投向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联名书引起广泛关注。十多家传统药店零售企业和行业协会联名上书,反对国家食药监总局对网售处方药的解禁。他们在信中提出的反对理由是,放开网售处方药可能导致假劣药品泛滥;第三方物流的药品储存、运输条件难保证;网上购药的处方问题难以监管;同时,药品对储存与配送的特殊要求也将威胁用药安全。目前一些实体药店在温度湿度方面尚且难以满足药品储存需求,运输环节则更缺乏必要的车辆与保温降温设备,如果盲目降低网上药店准入门槛,药品配送过程的运输条件将难以保证,进而直接威胁药品的内在质量,药品安全将无从谈起。
中国非处方药协会副会长王伟认为,放开网上售药是大势所趋,但不可操之过急,必须要制定严密的监管体系。在监管体系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放开处方药销售必然会造成假药泛滥和处方药滥用的严重后果。由于网上药店难以直接拿到处方,只能通过视频、传真等方式传递处方并进行审核,处方来源合法性难以确认,使监管难度加大,这有可能使网上药店成为违规销售处方药的温床。
尽管反对声四起,但无可辩驳的一个事实是,网售药品包括处方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实行。正如中国药科大学教授邵蓉所言,传统药店的反对不排除有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提出的假药泛滥和药品配送问题并不是处方药独有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网售都会面临这些问题。而处方来源、对其真伪性、合理性的评判,对网售处方药可行性的影响不可忽视。
即使网售处方药得以解禁,仍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医药电商的面前:处方从哪里来?即互联网经营者如何才能拿到处方。邵蓉表示,《办法》说的是凭处方卖药,前提是电商必须要有处方才能在网上卖处方药。而实际上,在医院之外很难拿到处方。“凭处方销售处方药”早在实体药店实施多年,但效果并不理想。实体药店都很难拿到处方,网上药店肯定会面临同样问题。处方大都被医疗机构把持,难以从医院流向社会。
处方来源问题不解决,网售处方药即使放开也难以发展。
“如果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能推开,处方的来源渠道会宽敞许多。除了在医院开处方,医生还可以在个人诊所为患者看病开方,患者拿着处方去实体店或网上药店配药。”邵蓉认为,基层社区医院若不配药房,只开处方,也是解决处方来源问题的一个方式。
尽管各方争议仍然甚嚣尘上,但来自大智慧(601519,股吧)通讯社的消息显示,《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已正式定稿,正式稿和去年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改动不大,并有望于近期公布。据悉,首批放开网售的处方药品种最终将以正面清单形式公布。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3年我国医药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整个医药电商市场规模约为2亿元,2013年该数字飙升到40亿元,2014年又升至70亿元。有券商研究员分析指出,将来的互联网销售药品将占总的医药零售额的30%。这意味着,还有数千亿的市场潜力。
行业“井喷”下的投资风险
继去年5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印发《办法》征求意见稿,拟放开处方药网上销售以来,行业引来阵阵井喷。时至今日,包括九州通(600998,股吧)、一心堂(002727,股吧)在内的医药流通企业及阿里、京东和1号店等传统电商龙头就开始加紧布局医药电商业务。
对于网售处方药,九州通医药电商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该公司针对处方药网上销售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只待政策放开。如果政策放开,该公司只需将仓库中的处方药上架即可实现销售。4月17日,将借壳上市的同济堂医药董事长张美华在券商策略会上公开表示,医药电商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但医药电商目前在中国还处于艰难的时期。
张美华提出,医药电商发展的前提至少需要实现以下五个分离:即医药分离,药品销售不再依靠医生处方;医生和医院分离,医生不再是医院的私有财产;保险筹资体制和保险的支付体制分离;保险支付体制和保险监管体制分离以及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分离。只有在这样的体制前提下,才能实行医药电商。
正如张美华所言,目前网上售药如何与医保对接仍是个未知数。以目前业内普遍期待的慢病用药放开为例,该类处方药的消费群体多为退休职工,对报销的需求强烈。由于有政策倾斜和政府补贴,基层医院的基本药物价格很低,医院药品的物流成本也极低,所以,网上药店在处方药的价格上并无优势。如果在网上药店购药不能使用医保卡支付,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医药电商大规模的放量。
除了网上医保尚未落地的隐忧之外,业界普遍认为,当前医药电商还普遍存在药品电子监管存在风险、运营成本加大推高终端药品价格、第三方物流配送亟待规范等几大难点。
在药品电子监管方面,实现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能够对网购药品进行严格、有效的电子监管,是国家食药监总局放心地准许药品网购的一大前提。根据食药监总局的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境内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进口药品制药厂商须全部纳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并完成生产线改造,在药品各级销售包装上加印(贴)统一标识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码,并进行数据采集上传,通过中国药品电子监管平台核注核销。
同时,国家食药监总局强调:药品电子监管码搜集、产生、存储的所有数据、文档、信息和记录,都归该局所有,任何一方都不能用于商业服务。
另一个各方关注的焦点是网售药品的价格问题。目前被纳入国家药监局药品电子监管网的药品达到350种以上,涉及制剂生产企业3500余家,约占我国制剂生产企业总数的7成,涉及的药品流通企业更是上万家。按照新规,企业需要在生产线上加装传送带和读码处理器,在药盒上加印电子监管码,完成附码、扫描上传等工作,投入巨资对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增加了人力成本。再加上国家政策规定网上药店必须配备药师,进行药品网络销售需要大量的教育推广成本,网站建设及运营费用不菲,企业负担加重,最终会使得整个医药行业的运营成本加大。企业不可能一直承担这部分成本,早晚会分摊到药品中去,推高终端药品价格,埋单的还是消费者。
- 上一篇:医药企业电商经营的七大痛点及突破方向
- 下一篇: B2C电商平台的十大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