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的经历和感受使我们越来越接受这样的说法“今年可能是最好的一年”,2023年算不算?
喜忧交集的情绪贯穿了2023年365个日日夜夜。年初销量上涨的兴奋被年中的下滑泼了一盆冷水,翘首以盼的医保门诊统筹并未如愿带来如织的客流,担心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占发力扩张……药店经营者们被政策与市场两只无形的手推动前行。
尽管“年年花相似”,但2023年也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盘点对药店影响较重大的因素,利于为2024年的重新出发未雨绸缪。
如果要选2023年最热的关键词,“门诊统筹”当之无愧。政府积极推动药店参与,但药店有心无力,业内关注度空前,吸睛度百分之百。
自2月15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后,彼时仍在后疫情时代中挣扎前行的药店人看到了曙光,普遍认为这是一次行业复苏的难得机会。事实上各地也行动迅速,如内蒙古呼和浩特明确,只要定点药店提交申请就可纳入“门诊统筹”。截至今年8月,已有25个省份约14.14万家定点零售药店接入了门诊统筹。
不过希望与现实没有形成正比,在门诊统筹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想把这块大“蛋糕”吃到口中不易,因此对门诊统筹满怀信心者有之,观其变者有之,迷茫踌躇者也有之……欲罢不能,欲语还休。
医保个账改革后个人账户的资金“缩水”,最直接的影响是药店的客流、销售减少,被药店寄予厚望的“门诊统筹”能否迎来转机,关键在于医院处方能否外流。处方何时能真正流转起来,药店能吃到多少“红利”仍是未知数。
政府推动药店加入“门诊统筹”的步伐很坚定,但要看地方相关管理部门何时能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解开“症结”。
2022年加盟火了,没想到2023年更火。火到什么程度?连一些从不做加盟的区域龙头也放下高贵的身段,主动伸出了“橄榄枝”。
在2023年药店的主要扩张手段中,“收购”退居二线,“加盟”成为主角。大大小小的区域龙头都开足马力广招盟友。上市连锁的成绩分外抢眼,其中的老百姓更是一马当先,截至9月30日,加盟店突破4100家,占总门店数的31.5%。好药师更是一骑绝尘,9月末加盟店超过16000万家。年末“加盟”高温仍旧不退,持续到2024年没有悬念。
不过,招收加盟对象的重点目标从单体药店转向中小连锁,这种趋势在2023年表现得更加明显,意味着各路诸侯对二三线广大的县域市场争夺加剧,这也是“天时、天利、人和”的最佳时机,各地纷纷推出举措鼓励连锁发展加盟做大做强,小药店意识到当下背靠大树好乘凉。正如上市连锁每轮高速扩张后必然需要一段“消化期”一样,加盟大战也会迎来“优存劣汰”的整合。
加盟者的增多大大提升了被加盟连锁的批发业务,壮大了其贴牌或代理产品的阵营,这些品种的市场竞争成为药店的新“战场”。
药店行业发展初期,三九连锁制定过“万店”计划,虽然一度在全国快速扩张,但最终望“万店”目标兴叹。而今天,“万店”已由梦想变成现实。“万店时代”是药店发展历程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药店阵营的一道分水岭。
自2022年6月老百姓的第一万家门店开张后,标志着药店迈入“万店时代”。截至9月底,大参林、益丰、一心堂3家老牌上市连锁也加入“万店俱乐部”。
“万店时代”的诞生有政策推动的原因,各地纷纷出台措施鼓励连锁发展,提高市场集中度;也有资本的助力,收购让大连锁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迅速占领薄弱或空白区域。通过大量增加门店,连锁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整合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两者相辅相承。
规模是“万店时代”各大连锁比拼的核心竞争力,“万店时代”标志药店的竞争进入新的周期,全国药店的整合“洗牌”大大加速。
进入“万店时代”并不意味着从此一马平川,个人医保账户改革、电商巨头大举进军药品零售市场、消费行为改变等,对规模扩张模式带来不小的挑战。虽然连锁近几年加大投入,致力构建线下线下一体化的全渠道营销模式,但盈利难题待解。
网上药店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米内网的数据显示,2023上半年中国网上药店终端药品(化学药、中成药、药品组合)销售规模已超过330亿元,同比增长39.05%,全年有望突破600亿元,市场可谓潜力十足。
处方药被认为是电商增量空间的最大来源。去年12月施行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网售处方药的发展,围绕“线上线下一体化”原则持续推进网售处方药规范化成为大势所趋。网售药品新规发布后,全国各省市纷纷紧跟步伐,出台了规范化指导文件。
与此同时,多地关于“互联网 ”医保建设的探索,为网上药店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叠加门诊统筹所释放的红利,网上药店的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目前,包括上海、浙江义乌、金华,以及辽宁大连、沈阳等城市已展开O2O 线上医保支付试点的相关探索。山西明确已接入处方平台的定点零售药店,均可开展门诊统筹的“互联网 ”医保结算服务。
面对持续扩容的线上市场,龙头连锁们火力全开,近年来民营上市连锁的新零售业务均实现了快速增长。除了公域方面的引流布局,私域流量成为新的着力点,如老百姓今年上半年私域方面的销售增速达到 25.3%。
2023年,药店圈“跨界”风潮更盛。“跨界”有两个方向,一是业态多元化,二是异业合作。
同仁堂的咖啡店品牌“知嘛健康”销售具有中式文化特色的草本咖啡,老字号童涵春堂推出多款“中西结合”的国潮养生茶饮,而河南张仲景则攻入烘焙赛道,旗下仲景健康推出陈皮香橙面包、鸡内金焦馍等食品——走符合年轻消费者喜好的大健康路线,成为药店跨界的新玩法。
为应对受集采影响药品利润下滑的趋势,药店正尝试布局大健康新零售业务、调整和丰富品类结构的探索,期待在客流减少的不利局面下带来新的营收增长。药店卖奶茶和面包的背后,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药店 ”不仅体现在品类上,异业的融合同样是这波“跨界”风潮的主流。如广东、江西等地监管部门推动的“连锁药店 便利店”的模式,让便利店的生活便利品与药店的商品结构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业外巨头的入场,让这场“跨界”风潮看点十足。如最近广西柳药集团发文称与华为云、润达医疗全面合作,将业务延伸至线下药店领域,这意味着药店圈内的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创新和探索,而是大势所趋。
上市,是连锁药店的共同理想,也是梦寐以求的巅峰时刻。
然而,上市之路并非坦途,虽然有成功者珠玉在前,但也有不少药店梦碎途中。尽管如此,上市在区域龙头眼中的魅力不减,依然争先恐后朝着敲钟的目标冲刺。继第二梯队健之佳、漱玉平民上市之后,2023年又有第三梯队的康佰家、德生堂、恒康等已在路上。
为何明知困难重重却执着无悔?因为受政策、环境巨变的影响,规模化成为当下最有力、最有效的竞争利器,只有上市,获得资本加持,才能以最快速度的壮大企业的规模,才有资格和实力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在新的竞争格局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然而时过境迁,上市道路本来充满变数,而第三梯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当前,资本市场低迷,何时走出低谷尚未可知。即便如此,为促使企业的经营更规范、体格更健全,跑得更快、更远,第三梯队还是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上市既要借鉴成功者的经验,也应吸收失败者的教训。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究竟第三梯队谁能脱颖而出,这无疑是2024年的最大看点之一。
2023年,依旧是中小药店艰难前行的一年,这个群体的命运备受关注。虽然年初“四类药品”的热潮让中小药店得到了一次喘息的机会,不过危机仍未解除。
对中小药店来说,内有医保新政、客流下降带来的考验,外有头部连锁等强大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面对重重挑战,中小药店该如何“活下去”?
不少中小连锁探索突围之路,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苦练内功,走差异化经营之路。如眉山市济川药房以中医药服务为核心,做好上门服务,不断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转身网上药店,发力线上渠道。如湖南的春和祥根据竞争形势收缩战线回归本土,重点转向做电商,锁定晚上消费群体,聚焦B2C的高毛产品。
加盟成为越来越多中小药店谋求发展的出路之一。近年来,广东、河北等省份均提出“支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以兼并、重组、加盟等形式,整合其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或单体药店”。与此同时,在高性价比的扩张思路主导下,头部连锁加速了加盟业务的拓展。
在中小药店看来,加盟可以保留主导权,又可输入有价格优势的独家商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何乐而不为?
8月23日在贵州省毕节市正式启动的医保飞检,揭开了今年医保飞检的序幕。按照计划,检查组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覆盖检查,预计8—12月完成现场检查工作。
今年的医保飞检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以往的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经办机构外,还首次将定点零售药店作为检查对象之一。药店的检查内容包括将医保基金不予支付的药品或其他商品串换成医保药品,空刷、盗刷医保凭证,伪造、变造医保药品“进、销、存”票据和账目,伪造处方或参保人费用清单,为非定点零售药店、中止医保协议期间的定点零售药店或其他机构进行医保费用结算等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除既有的抽检程序外,检查组可根据举报线索或智能监控疑点提示等直接确定被检单位。换言之,此次飞检的对象不仅包括定点药店,也可延伸到“非定点零售药店”的医保报销行为。此外,“倒查两年半”的检查范围可追溯至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医保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违规操作行为将无从遁形。
来源:米内零售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