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家连锁倒下了,倒在2025年到来之前。
2024年12月11日,河南省药监局发布了注销平顶山市惠民大药房(零售连锁企业总部)《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公告,标志着这家成立于2007年、曾有30家门店的小型连锁退出了河南连锁药店的行列。
有统计结果显示,2024年上半年关门的药店数量超过15000家。看起来似乎数字挺大,其实只占2.1%,如果与新开的药店数量相抵,全国的总数并没有减少多少。但从趋势来看,估计下半年关店的数量会更多,且开始接二连三出现连锁关掉全部门店的现象,这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
2023年以前,“药店还是一门好生意吗”的话题曾几度引发业内热议,不过认为“还是一门好生意”的居多。可2024年药店集体“江河日下”,2025年“药店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失去价格优势如何盈利? 长期以来,药店行业能够高速发展,是因为医院的药价比药店高,且开办放开前药店的数量不多,到2000年,全国只有7万家。尽管资本介入后大连锁开始“跑马圈地”,药店的数量激增、竞争加剧,但只要药店的药价比医院低,且成为定点药店,生存基本没什么问题。 药店以“平价”立足,当医院的药价比药店低,结果可想而知。 医院的药品先是实施“零差价”,接着集采药品大幅度降价,前九批集采平均降幅50%,最高的甚至超过90%。除了降价,集采的品种和推广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容、扩面。去年12月,第十批集采结果公布,共有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涉及62个药品品种,覆盖了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精神疾病等领域。 在第十批集采结果公布的前两天,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规定医保目录中非中选的药品的价格如高于相关政策规定最高挂网价格,将被采取暂停采购、撤网等措施。 2018年第一批国家药品集采“试点”时,药店感觉影响甚微。而到了今年的第十批集采,许多药店已经纷纷加入销售集采药品的行列。你不进别人进了,没有优势谈何吸客?即使进了,相比医院也没有价格优势。 始于2021年的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对定点药店的影响也非常大,如2023年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收入比2022年减少近1400亿元,下降18%。个账改革后,不少原是定点药店的顾客流向了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 虽然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亲属的范围已由“配偶、父母、子女”扩大至参加医保的“近亲属”,如祖父母、孙子女等,共济范围扩大到11个省份,但药店的获益有限。2024年1—8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金额为262.57亿元,其中用于支付在定点药店发生的个人负担的费用为10.97亿元,占比只有4.1%。 收入不断减少,成本却在上升。如销售难度加大,需加大促销力度增加费用;如定点药店的“合规”门槛不断提高,达标需要增加成本。 医保支付买药的外卖服务正飞速发展。截至2024年12月,饿了么的医保支付买药外卖服务已基本覆盖广东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14个城市的主城区。虽然饿了么是与药店合作共同完成这项业务,药品由药店提供,但导致线下的顾客向线上转移,且线上比价的普及会压缩利润空间,而被吸引到线上的患者会形成网购消费行为。 失去了“平价”的优势,药店靠什么赚钱?虽然原有的盈利模式没有完全失效,但能够维持多久? 今年将有多少药店关门? 2025年关店的数量将超过2024年,许多人对此没有疑问。不过,在关店多少上存在分岐,有人觉得有5—10万家,甚至有人认为可能减少30万家。 一般情况下,如果门店没有盈利的希望或者较长时间处于亏损的状态,关店是必然的结局。估计大连锁出于战略布局的需要,会维持一些亏损的门店,不过由于目前经济大环境不景气,2025年关店的数量会相对较高。 从上市连锁2024年前三季度的季报来看,销售继续保持增长,但净利增幅同比下滑或亏损。上市连锁尚且如此,其他连锁可想而知,事实上的确不容乐观,亏损药店的数量正在上升。 2024年绝对是药店行业的转折之年,2023年还被其他行业羡慕,转眼一片愁云惨雾。有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药店的店均销售额同比下降超过10%,客单价同比下近9%。总结2024年上市连锁季报和年报提及的原因,主要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比如集采及其产生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大,不管是哪一方面,最终都会影响到药店。政策环境变了,“品牌药品吸客、高毛主推”的平价模难以维继。 据媒体报道,从2022到2024年,衢州市中医院开药的集采品种占比分别为25.6%、27.2%、32%,集采金额占比分别为10.65%、13.37%、51.25%。第十批集采降价的幅度超过前九批,平均降幅超过60%,62个集采品种中有50个降幅超过90%。 不仅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利润下滑,由于受医药电商的冲击,医保目录外的药品利润也在不断“缩水”,于是关门的药店越来越多。2024年10月,曾拥有92家门店的大同市同仁医药连锁全部门店关闭,此前该连锁已陆续关掉了一些门店,应该是难以支撑下去。同在10月,华润医药旗下连锁药店品牌“华润堂”宣布,由于业务受到外部不确定因素及各种营运挑战的影响,决定于2024年11月8日关闭香港全线分店。 进入到12月,形势更加严峻,吉林、河南、山东等地药监部门先后发布了几家中小连锁停业或注销的信息。 时代巨浪的卷袭不分南北,当压力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就会发生塌方式的崩溃。2025年究竟会有多少药店关门,由于变数较大,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会不会成为“鸡肋”? 价格优势逐渐丧失,药店会不会有一天成为“鸡肋”? 2010年,全国的药店数量为39.91万家,店均服务人数3360人;2020年全国药店总数为56.02万家,店均服务人数2552人——平均每年增加1.61万家、服务人数减少110多人。2023年,全国的药店增至66.7万家,店均服务人数降至2100左右。从2020年—2023年,平均每年增加3.65万家、服务人数减少150多人。 从门店覆盖的范围来看,其实很多地方已严重饱和。药店多数为民营企业,从2010年的近40万家发展到今天的逾70万家,主要是自身市场行为的结果。换句话说,因为有钱赚才会开这么多药店。当然,由于资本的介入,近几年增加的门店数量主要来自大连锁,其目的是为了提升规模效应、抢占市场份额,对药店市场进行“洗牌”。 假如一切如旧,进入“万店时代”的大连锁不会停止开店和收购的快速扩张,但由于政策与市场的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 不难推测,2025年药店的日子会比2024年更艰难。种种迹象表明,药店可能不再是一门好生意,但这并不意味药店没有生机。 市场已经无数次证明:不管有多少企业被淘汰,总有企业能通过改变,适应新的环境。上市连锁正在做着这样的努力,在减缓扩张速度的同时,积极求变,如开源节流、拥抱电商、拓展多元化、提升数字化能力,等等。 作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一环,尽管电商巨头向线下延伸,但药店的地位不可能完全被取代,何况药店已开始主动融入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生态,且在处方外配、“双通道”、医保门诊统筹、集采药品供应、“15分钟生活圈”等方面都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要推动包括药店在内的机构提供康复辅具展示、租赁、销售空间,研究扩大可使用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在本市定点零售药店购买的康复辅具品类范围;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需求和使用习惯,开发生活辅助、健康服务、康复辅助、安全监护、照护服务、情感慰藉等智慧养老产品,符合条件的纳入养老科技专项支持范围。 对药店而言,银发经济显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大参林董事长柯云峰在新年致辞中提到,大参林推出了以锚定长者健康需求、以门店为据点的“益耆计划”,已为上万名社区长者撑起全方位健康的“守护伞”。 药店亟需解决的难题是能否成功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从这一点来看,小连锁和单体药店的能力相对较弱。能否适应新的经营环境、迎合新的消费潮流,这既是当前所有药店面临的生存考验,也是能够走多远的关键所在。 来源:米内零售观察;作者:陈爱军
- 上一篇:2024年中药领域的十件大事
- 下一篇: 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政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