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药品发生6种情形,将进行价格专项调整!
根据药品挂网和价格治理有关通知要求,针对近期梳理发现山东省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子系统(以下简称招采子系统)部分药品价格存在异常,以及药品备选目录中长期存在“挂网不挂价”,现就开展药品挂网价格及备选药品目录专项调整工作通知如下:
一、药品挂网价格专项调整范围
价格联动是药品挂网和价格治理的常态化工作,所有在招采子系统已挂网药品,必须按规定及时进行价格联动。相关企业须对招采子系统阳光挂网目录已挂网药品认真开展价格自查,存在异常的应及时进行价格联动并通过挂网价格动态调整的方式予以纠正,特别是以下6个方面的情形:
1.同企业同品规药品挂网价格高于其他省市挂网价格或明显高于药店价格(买赠活动或临期等特殊情况除外)的。2.同企业挂网药品规格和包装之间不符合差比价规则,特别是存在价格倒挂的;3.同通用名药品仿制药价格高于参比制剂全国挂网参考价格的;4.低价老药通过更换包装或剂型重新挂网出现“异常”高价的;5.国采(含接续)中选药品在我省属非主非备身份且挂网价格高于中选价1.5倍或我省最高中选价的,以及国采(含接续)未中选药品未按梯度降价要求调整价格的;6.同通用名同规格未过评药品挂网价高于已过评药品价格的。
二、备选药品目录专项调整
招采子系统备选药品目录挂网药品符合“挂网不挂价”情形,须按有关通知要求和药品挂网的相关规定尽快清理,形成符合要求的挂网价格。(一)价格联动(备选转阳光)。相关企业须在3月底前通过价格联动(备选转阳光)申请将备选药品目录内挂网药品转移至阳光挂网目录,形成符合要求的挂网价格。(二)备选药品目录其他药品。备选药品目录不符合价格联动(备选转阳光)挂网规则或虽符合规则但未申请转移至阳光挂网目录,以及暂停挂网的药品,平台将会择机清空处理。特别提醒:即日起招采子系统不再受理备选药品目录挂网申请,已经提交的退回处理。
“约谈”模式成为价格治理的新手段
2025年2月21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公布中心静脉给药价格治理成果,覆盖21个省份的300万肿瘤和长期输液患者迎来治疗费用下降。“约谈”模式成为价格治理的新手段 ,企业需高度关注。中心静脉给药装置(如输液港、导管)长期价格虚高,进口和国产耗材终端价均超8000元。调研显示,生产企业实际出厂价不足3000元, 超过60%的溢价来自流通环节的逐级加价 。国家医保局经多省数据比对,最终确定以省级集采中选价为基准,设定最高不超过1.8倍限价线,以此锁定价格虚高关键环节。
一、约谈模式如何运作?三步实现价格“挤水分”
第一步,划定红线:以用量最大的主流产品集采中选价为参照(如输液港1257元),设定挂网价上限(1257×1.8≈2263元)。第二步,分批约谈:2024年底集中约谈68家生产企业和代理商,提出限期降价要求。第三步,动态监测:对整改后仍高于行业均价的产品实施“红黄标”预警,医疗机构采购时将弹窗提示价格风险。
通过该模式, 输液港等耗材均价从8000元降至2700元以下,部分产品价格降幅超70% 。而医疗机构仍保留最终采购决定权,保障临床使用灵活性。在压缩耗材价格的同时,医保局首次对医疗服务定价进行全国统一规范:此前差异悬殊的“置管术”价格(从180元至3000元不等)统一调整为基准价220元,允许上下浮动10%。高风险、高难度的植入式给药装置置入费统一设定为700元,较此前低价省份上调约200元。医务人员技术价值得到量化体现,耗材依赖型创收模式被打破 。
截至2025年1月,CVC、PICC、PORT三类治疗方式的整体费用(含耗材)分别降至450元、1300元和3300元,较治理前平均降幅超四成。以需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为例,年治疗费用可减少近万元。
二、约谈机制将常态化 企业面临持续压力
2023-2024年间,国家医保局通过约谈促使30个药品平均降价超40%。此次针对医用耗材的治理进一步扩大约谈适用范围,标志着 “集采 约谈”双轨制价格管控体系初步成型 。未来,价格监测范围或扩展至骨科、心血管等高价耗材领域,企业需提前应对更精细化的价格监管。此次综合治理不仅降低患者负担,更通过 挤流通水分、保生产合理利润、提服务价值 ,重塑了医疗价格形成机制。正如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所言:“让价格回归合理区间,才是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以后,约谈机制将常态化,企业面临持续降价压力。
医保局的“集采 约谈”双轨制价格管控体系通过集中采购的规模效应和行政约谈的灵活干预,显著改变了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规则和药企的营销逻辑。以下是该体系对药企营销的影响及企业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集采 约谈”双轨制对药企营销的影响
1. 价格压力陡增,利润空间压缩 。集采通过“以量换价”直接压低产品价格,例如输液港耗材价格从治理前的5000-10000元降至2700元以下;约谈则通过行政手段强制企业降价,如2023年约谈药品平均降价超40%。双轨制下,药企面临“降价保市场”或“不降出局”的两难选择,传统高定价、高利润的营销模式难以为继。
2. 营销模式从“关系驱动”转向“成本驱动”。集采通过压缩流通环节成本(如营销费用、回款周期)形成降价空间,倒逼企业减少对传统代理商的依赖,转而通过规模生产、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例如,集采中选药品的营销费用大幅节约,企业需更注重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
3. 市场竞争格局重塑,集中度提升。集采和约谈淘汰了竞争力弱、成本控制能力差的企业,例如部分中小企业在约谈后因无法降价被清退出市场。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占据主导地位,行业集中度提高。
4. 合规风险加剧,垄断行为受严惩。医保局对虚抬价格、垄断协议等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如别嘌醇片企业因垄断被约谈后被迫降价至0.94元/片。药企需严格遵守价格合规要求,避免因违规导致市场准入受限。
5. 创新与质量成为差异化竞争关键。集采通过一致性评价和真实世界研究确保药品质量,倒逼企业提升研发能力。例如,医保局要求集采药品必须通过一致性评价,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疗效。同时,原研药企业可能转向创新药领域以规避集采压力。
二、医药企业的应对策略
1. 积极参与集采,以量换价保市场。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例如优化生产线自动化、集中采购原料药以降低边际成本。同时,利用集采的稳定采购量保障收入,如中选企业通过“带量”实现薄利多销。
2. 优化成本结构,压缩中间环节。简化流通层级,减少代理商加价。例如,输液港耗材价格治理中,企业主动压缩中间流通环节的过高加价。此外,通过供应链整合和数字化管理提升效率。
3. 强化创新研发,布局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创新药、生物药或高端医疗器械,避开集采目录的竞争。例如,原研药企业可转向未纳入集采的专利药领域,或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4. 提升质量与合规水平,应对监管要求。确保通过一致性评价,并配合药监部门的质量检查。例如,集采中选药品需接受全覆盖抽检,质量问题将直接导致取消资格。同时,建立合规部门防范价格垄断风险。
5. 差异化市场策略,开拓非集采市场。针对未被集采覆盖的细分市场(如民营医院、零售药店、国际市场)推出定制化产品。例如,部分企业通过小单元竞价或开放式挂网策略在区域市场保持灵活性。
6. 加强真实世界证据积累,应对质量争议。 配合医保局开展真实世界研究,证明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等效性。例如,通过临床数据反驳“仿制药疗效差”的质疑,提升医生和患者信任。
三、未来趋势与挑战
1、价格治理常态化:医保局明确2025年将继续扩大约谈和集采范围,药企需建立长期应对机制。
2、质量与成本平衡:低价竞争可能引发质量隐忧,企业需在降本与质控间找到平衡点。
3、政策协同强化:医保与药监部门合作加强,例如共享中选企业信息、联合处置质量问题,企业需适应跨部门监管。
“集采 约谈”双轨制重塑了医药行业的定价逻辑和竞争生态,药企需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布局,通过成本优化、创新升级和合规管理构建核心竞争力。未来,能否在价格管控与质量保障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来源:动销药话
- 上一篇:2025年,SPD发展趋势展望
- 下一篇: 中药材行业变天,未来三年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