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欢迎来到药链圈平台!
资讯
我要注册会员登录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热点新闻
首页-资讯 - 权威视点 -  权威视点
语言暴力≠舆论监督:食品药品民生领域报道不容哗众取宠
发布日期:2016-05-13  发布机构: 阅读数量:1348

  近来,一些食品药品领域的新闻报道为了吸引眼球,以耸人听闻、故弄玄虚、偷换概念、哗众取宠等“标题党”或“语言暴力”行为,攫取受众的注意力,不仅难以揭示新闻报道内容及新闻价值,甚至容易误导受众。

  例如,今年,山东济南疫苗事件报道中,《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的文章,在标题中用“杀人”的字眼,用“惊吓”的方式吸引眼球。在不存在安全风险的冒牌奶粉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频频使用“毒奶粉”字样,不停地刺激公众神经。在近期《多种常见止咳药被检出硫磺》的文章中,未经核实就报道了第三方检验结果,并称其“危害犹如三聚氰胺”,这样的渲染性语言不但无助于增强公众的食药安全意识,反而会给出一些错误的暗示。

  更有甚者,个别新媒体翻炒旧闻、编造食品药品虚假报道。近期,山东省即墨市的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了题为《吃个西瓜1家3口去世!注意啦!这种西瓜千万别吃!》的文章,被官方证实为翻炒旧闻的不实报道。

  反思近来一些媒体对食品药品问题的报道,屡屡出现不规范、非理性、媒体审判的情况,并陷入“非正即负”的对立逻辑。还有一些媒体把造成问题的原因引向政治体制和现行法律法规,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混淆视听。这不仅容易重创食品药品整体产业,也容易导致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向社会稳定风险的迁移。

  那么,媒体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力?

  强调真实性,是媒体正确行使舆论监督权的最基本要求。要对稿件涉及的事实进行认真核实,不能道听途说,不能偏听偏信,不能将仍存在疑问的信息写进稿件。从早些年的“纸馅包子”事件到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假新闻,一些主流媒体之所以以讹传讹,就是因为缺少对消息源的核实,从而助长了谣言的传播。此外,报道应该有一说一,不能夸张渲染、言过其实。要谨慎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煽动性的词汇。

  食品是生活的必需品,药品的消费量也非常巨大,食品药品的质量问题与健康甚至生命直接关联。在监管环境日趋复杂的同时,相较于其他产品,消费者对食品药品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弱,并且对食品药品安全性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

  在食品药品民生领域,由于存在一定专业性,媒体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报道更应谨慎、真实、客观、准确。应更多关注监管部门采取的措施、产业的进步、质量的提高等。媒体应不断提高食品药品科学素养,以避免一些本来属于正常科学争论的事情引发不理性的舆情反应。

  舆论监督主要是要向社会释放“正能量”,坚定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更好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舆论监督,切莫因“违背事实”走偏了方向;更要警惕“语言暴力”引发的社会恐慌。媒体需要担起社会责任,杜绝在食品药品民生领域报道哗众取宠。

12条评论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
全部评论
 友情链接
 合作单位

关注药链圈微信平台
客服热线 010-60315260   广告垂询 010-60315260    运营机构:盈时代供应链管理
举报热线:18500294029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开发区金光南街2号北楼301室    邮编:102401    Email: cmsu01@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京ICP备202202948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848号
关于我们   |   服务内容   |   人才招聘   |   诚挚征稿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