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行业初期发展阶段的中国,众多冷链产品生产企业及冷链物流企业在面临着“区域跨度大”、“运输条件复杂”、“运输环境恶劣”、“小批量、多频次”等客观因素,导致发货成本居高不下!面临国家法规政策的要求及冷链产品的实际储运需求,同时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冷链控温包装装备成了冷链物流领域节约成本的“利器”。选择控温包装、装备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基于对冷链包装装备的不太了解,如何进行冷链包装装备的选择成了让众多企业“纠结”的问题。另外,再受到一些借机“混进”冷链包装装备市场的“投机分子”不专业的误导与诱导,导致众多企业采购的盲从与跟进,冷链包装装备行业进入了“乱象阶段”!也成了一时间的冷链包装装备采购应用业态。每年由于包装装备“不适合”造成的“货损”、“装备损毁与报废”、“运输成本高”等…造成了公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针对冷链产品包装装备的选择方面,我跟大家分享几点浅薄的经验与建议!
一、 冷链包装装备控温的设计要求方面,避免“质量过剩”
1、在控温设计方面,很多专业的质量负责人也会犯的错误就是“此保温箱能控温某区间温度多少小时?”其实,忽略了“环境温度”的要求。控温要求是需要根据产品储运过程进行的某特定环境温度下的描述。
2、很多企业均认为“控温要求越高越好”!其实,控温包装装备的要求越高,伴随着制造成本的上升,采购成本也高!在整个储运体系在24小时可以完成的“设计”,没有必要进行48小时、72小时的控温要求!
控温要求高势必造成:(1)是保温材料的提高(导热系数一定的前提下,保温层增厚,包装装备体积增大)会造成运输成本的提高;(2)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一定、保温层厚度一定)既定的前提下,提高要求势必会造成“重量”的上升。(3)体积、重量均有既定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控温性能势必需要在保温材料方面降低导热系数,选用更好保温材料势必造成制造成本的上升!总之,控温要求高,生产制造成本会随之提高!
二、 根据储运模式进行冷链包装装备的设计、选择
很多企业认为只要能达到控温要求并通过了验证的所有包装装备就都是“合适“的!
在包装装备的选择方面,要根据具体产品的储运形式进行相应产品的设计与选择:
1、包装装备尺寸的设计与选择:包装尺寸的合理性关系到相应车辆运输的效率,包装过大有可能造成运费增加、航空机舱的不允许等等。
2、一次性还是循环使用:一次性包装装备在性能等同的前提下,价格优先;循环使用包装更多需要考虑产品使用寿命,计算综合使用成本。
3、车载还是人员随身携带:车载产品更多的需要考虑装载效率、装卸方式等;人员携带产品更多需要考虑“轻量化”的概念。
4、空运还是陆运:航空包装需要着重考虑包装装备的“体积及安全性”;陆运需要关注包装装备产品的撞击及跌落等相关安全性能方面的问题了。
三、 控温包装装备的“采购成本”不等同于“综合使用成本”
冷链包装由于保温材料的不等同于普通的包装材料,由于本身的“控温“特征,涉及到了“控温”设计要求,冷链包装的体积、重量、保温材料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品采购成本之外,还有产品的运输成本(空运、陆运)、仓储成本、打包效率、产品使用寿命(使用次数)等因素。综合使用成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控温包装成本。通过了综合成本对比分析,才能所选用和评价控温包装装备产品的“合适”程度。
举例描述:保温(X)*蓄冷(蓄热)(Y)=控温(Z)
同材质的保温材料、控温时效一定的情况下,X Y=Z,1 9=10;2 8=10;3 7=10;4 6=10;5 5=10。只有X=5、Y=5的情况下,控温才能做到Z = 25
保温大:体积增加,导致仓储成本高、打包效率低、运费上升、采购成本上升…
蓄冷(蓄热)大:重量上升、操作成本高、跌落损坏风险上升、也可能导致运费上升…
四、 控温包装投入使用前有必要进行设计的“确认”,产品有了冷链包装控温箱就是安全了的想法是不对的。源于设计要求的冷链控温包装,目的是达到保障产品“品质”的目的,所采购产品势必需要进行必要的“控温”性能测试。
目前,市面上存在各种保温材料、各种规格、工艺以及各种包装材料的产品。尤其对现有模具的一些产品来来讲,很多产品生产厂家均宣称附有“验证报告”这一概念!且不谈某个生产厂家是否具有验证能力或测试能力。就针对验证报告而言,验证报告是基于客户使用进行“设计”的,设计内容尚不清晰的情况下,何来“验证报告”的概念?!
针对控温包装装备产品而论,既有规格、尺寸、工艺、保温材料的产品,采购选择之后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测试及确认”,可以自行进行,也可以借助有测试验证能力的生产企业进行。否则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也有可能直接导致产品的“报废”,以及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等!
五、 对保温材料进行充分了解与认识,设计产品“规格”
仅通过产品控温时间进行产品生产制造成本进行评估是不够全面。
市场所进行生产及销售的冷链包装装备产品,其中保温材料的选择无非是保温棉(牛津布包类)、EPS(聚苯乙烯发泡)、EPP、XPS(俗称挤塑板)、PU(聚氨酯发泡)、VIP(俗称真空板)、气凝胶几大类,以上材料生产制造成本依次增高,导热系数也不尽相同,保温性能的优劣也跟材料的性质(一次料或再生料)、发泡密度等存在一定的关系与差异。
通常情况下,相同保温层厚度的产品而言,保温材料导热系数越小,保温性能越好;反之,相同控温要求设计的产品,导热系数越小的保温材料,包装产品厚度或者是体积就越小,但是成本也会有不同程度上升。当然,也存在某些生产厂家以次充好的“欺诈”行为。
六、 通过对产品材料、工艺的认识,设计产品“使用寿命”
只看产品“外表材质、美观程度”不了解保温材料、工艺就进行判断是错误的。
不同保温材料由于材料性质本身性质,所采用的生产工艺也有不同要求。比如EPS、EPP、PU均可进行一次成型的“模具”进行生产,所制造的产品“一致性”好;保温棉、XPS、VIP无法进行一次性成型,只能通过“拼装、缝制”等方式进行,此类产品“一致性“差!当然,也有通过聚氨酯材料对VIP保温材料的发泡“包裹”处理或者进行“缝制、粘合处理,进一步“降低”保温层导热系数,提高控温性能,VIP保温材料的弱点也很明显,成型后需要避免被刺穿、被折弯等,也存在部分产品由于自然吸气导致的“性能”降低,从而导致产品进行报废处理;EPS保温材料成型好,在后期产品“报废”处理会存在麻烦,焚烧或填埋会对环境会造成污染;EPP材料成型好、环保、可降解,但生产成本高、有一定的“透气性”、吸水或渗水等特征;聚氨酯材料也可成型,成型后的产品在“熟化期”会出现“皲裂、变形”,吸水性和脆性是其固有的性质,吸水后的聚氨酯保温性能也随之降低。所以,市场很多利用聚氨酯材料进行控温的产品均采用“塑化”包裹处理,进而规避材料性质的“缺陷”!
提到塑料工艺,目前塑料工艺常见有吹塑、注塑、滚塑之分。从产品应用角度来讲,吹塑、注塑产品存在外观美观、生产效率高、轻量化的特征,“轻量化”的原因是塑料“薄”的原因,制造成本略低,由于壁薄的因素,产品在抗撞击、防跌落的能力差;滚塑产品相对比较“重”,成型复杂,生产效率低、制造成本高,“重”的原因是塑料件比较“厚”,产品抗撞击、防跌落能力强。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工艺、材料(PE、PP、ABS…)等。
七、 需要对被动式制冷、主动式制冷进行关注与了解
只看压缩机、冰盒外观、大小、重量、颜色、形状就进行比较是错误的。
主动式制冷(压缩机制冷、半导体制冷)方式比较鲜见,比如冷库、冷柜、冷藏车等;对于被动式制冷(无源制冷、蓄冷)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能源利用方式。被动式制冷对于制冷方式实现了“空间”、“时间”的转移,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蓄冷相变材料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和领域,很多科研机构及企业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针对蓄冷材料而论,相变点的恒定(重复多次使用不漂移)、相变潜热值(效能)、材料成本、材料安全性等成了新的“课题”!很多企业趁行业发展的“乱象”阶段,进行蓄冷相变材料的销售及推广,造成了很多企业蒙受了损失或对蓄冷材料技术应用产生了质疑!
蓄冷的应用一定是与“控温”进行有效的结合的,不能单纯的从材料的“性状、颜色、解冻的速度”等方式进行判断。
八、 验证的理解与应用
很多质量负责人认为:所采购冷链保温包装装备厂家配有“验证报告”就可以直接使用了,省去了做验证这个工作。这个认为是错误的。
综合以上几条,根据产品设计,产品选择定型之后,产品的使用是必须先进行“验证”并做出“验证报告”之后才能进行使用!
在“第六”里提到了“一致性”的概念。“一致性”既所采购的一批同尺寸、规格、材料的产品,质量上的偏差范围很小,在“受控”的范围内!
一致性好的产品,在验证过程中,只需对其中随机抽出某几个“样品”进行验证即可;而“一致性”差的产品由于偏差较大而就不“受控”了!无法通过随机抽产品验证进行所有产品的“确认”了,不进行所有产品的验证就有可能存在偏差与“风险”了!
所有的验证一定是基于实际的使用设计进行的,也就是说验证报告与地域、运输时限、打包环境等因素相关,所有采购的控温包装装备产品在使用之前均需要进行从新进行“再验证”!
九、 冷链包装装备配置实时传输温度记录仪的选择
在温度记录仪的选择方面,采购人一般认为选择一款温度记录仪可以“永久”使用。
其实,温度记录仪是一个“电子”产品,一样存在有老化、更新、被替代的问题。由于市场的需求(也可以说政策法规的驱动)使得温度记录仪在国内一时间“热卖”,“生产商”突然多了起来!
客观的来讲,目前的“生产厂家”之中,做硬件的一般也做软件;做软件的不一定做硬件;做“做销售的”有可能硬件软件都不做,只开一个模具“外壳”,从中国联通或中国移动租用一个平台就摇身变为“生产商”开始展开销售了!
1、做硬件的生产商是芯片的主渠道,芯片的开发及生产需要一定的“费用”,在没有一定销量的时候,成本相对较高,随着生产量的增大,开发费用、模具费用被均摊,单价(生产成本)会随之下降!
2、做软件的系统集成做的很好,随着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也备受“关注”!
3、做销售类型的“生产商”,由于销售做的到位,利用“协助验证”、“上门服务”等无所不能的热诚打动客户,形成合作。
三个形式的“供应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租用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服务器,服务器是根据空间大小需要定期付费的,当某“供应商“销量上不去,销售收入不能支撑服务器费用及团队综合运营成本的情况下,该供应商就会有随时停掉“服务器”的“风险”!由于各家在写软件的过程中,相互之间路径不同,都存在一定的“壁垒”。导致一旦某“供应商”停掉服务器之后,其销售的所有硬件设备就成了只具备“记录功能”的真正的“硬件”了(不再支持实时上传的功能了)!
由于本人对实时传输温度记录仪的“不专业”,理解偏颇之处希望给予纠正。我同时呼吁:希望做硬件和软件的各家“供应商”能在后台给您的“上帝(客户)”留个“对接”的空间或端口”!不要设置“壁垒”,让已经采购了您设备的客户保留可以选择其他更优秀的合作商进行合作的权利!而不是选择了新的供应商就需要用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平台及系统进行操作与下载!客户是我们的上帝,让我们的“上帝”省点心!
十、 冷链包装装备行业产品选择看“服务”
在冷链包装装备行业初期发展的今天,没有所谓的“一招鲜”!更不存在一款产品“无所不能”!更多的是要看企业的“服务能力(产品系列、结构;供应能力;验证、测试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响应速度等)”
所有冷链包装装备产品应用所经历的基本步骤是:“选型>应用>总结>优化>再使用>再总结>再优化”,最终形成“更优”的产品,由于应用的要求、条件、环境均存在不同,所以,同一产品应用同样需要多套“方案”!这就需要生产商提供更多应用方案的“配合”服务了!(即同一包装在应用过程中需要12小时、24小时、36小时、48小时…控温的情况下应该如何配置等问题)
综合而论,在进行产品设计与选型的过程中,需要对产品应用进行“设计(控温时效、尺寸规格、产品寿命等)”,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控温包装装备表面材质、保温材料、蓄冷材料(或压缩机型号匹配)、制造工艺的选择。确定基本因素之后,对产品内部结构进行设计(最大程度的减小箱内不同点位的温度差异),对产品外部进行设计(开盖方式、铰链、密封方式、防震、防撞、防跌落、易搬运、环保要求等)。一个成熟的产品需要经过必要的测试、确认、验证、试运行之后才能称之为“成熟”。后期的产品实际应用过程中,“定期再验证”、“回顾性验证”以及供应商的后期服务配合,对产品的“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要让冷链包装装备由于“设计”不合理,采购不匹配或不适合造成数以万计、数十万、数百万的浪费!
注:本文作者上海力统冷链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吕岩。内容原创,未经准许不得转载!
- 上一篇:药品流通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 下一篇: 【视点】医药市场变局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