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约4785亿,我国医疗器械形成了内需 出口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计,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将以18.5%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24年达到万亿以上规模。
在医疗器械市场高速增长之时,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该如何实现?国内医疗器械该如何占领研发高地?近日,踩在新能源风口上的千亿市值龙头企业亿纬锂能宣布进军医疗产业,或许先进制造业跨界赋能将是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上发展的新动力。
千亿市值风口巨头瞄准医疗产业
市值逾千亿的锂电龙头企业亿纬锂能宣布成立医疗电池事业部,实现国产医疗电池的自主研发和生产。
成立于2001年的亿纬锂能,历经20余年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的爆发,已经成为高质量锂电池平台公司,并同时拥有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和全面解决方案。据咨询机构InfoLink的数据,2022年亿纬锂能储能电池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三。
亿纬锂能从锂原电池起家,其后通过收购布局消费锂离子电池,并在2015年后进入动力电池领域再逐步扩展至储能领域。回顾其20年发展历史,亿纬锂能在战略布局方面颇具前瞻性,他的每次跨界都享受到了市场变化带来的红利,因此被称为“风口之王”。此次主动跨界医疗赛道,也是其扩张产业拼图的重要一环。
正是有了多年深耕电池行业累积的底蕴,亿纬锂能在宣布跨界医疗大健康行业时同步发布了针对AED、呼吸机、血糖仪、胶囊内窥镜、脑起搏器、可充电神经刺激器等7大医疗电池解决方案。
相比消费电子,医疗电池在能量密度、寿命、尺寸和形状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及特殊环境适应性方面有着更严苛的标准,而植入式医疗器械所使用的电池,则要求更高。
以体外应用的AED为例,AED通常布置于公众场合,因此要求电池的温度适用范围广,从-40摄氏度~50摄氏度都要保证能够大电流放电。此外,由于AED需长期待机,配套电池必须具有能量密度大、自放电慢、维护成本低等特性。此前,NIHON KOHDEN日本光电一块电池售价约为3000~5000元。
在植入式医疗器械领域,医疗电池同样是一大挑战。由于体内医疗电池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对于电池的安全性及寿命有着极高要求。如胶囊内窥镜电池、脑起搏器电池等体内应用医疗电池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一颗植入式U形电池售价可达到600美元。可见体内应用医疗电池的巨大市场机会。
根据亿纬锂能的介绍,其AED电池已经有超过5000万只市场验证,待机时长可超过5年。脑起搏器电池在近十年完成了超过1000例临床应用验证。为胶囊内窥镜设计的电池直径仅为7mm,体积能量密度400Wn/L,续航可达到10至15小时。同时,亿纬锂能也表示医疗电池产品不良规避率基本超过99%。
植入式医疗器械配套的医疗电池,由于成本高、周期长、回报慢等因素,之前国内几乎没有自主研发,体内应用医疗电池市场长期被进口产品占据,国产产品基本是一片空白的状态。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关键零部件被“卡脖子”会在产品后续商业化过程中埋下隐患,特别是一些创新性产品。国产替代方案的出现,有望打破进口产品垄断体内应用医疗电池市场的现状。
受今年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锂电企业开始通过拓展多元产业,提高风险防御能力。在此背景下,亿纬锂能布局医疗电池,希望在消费、动力、储能电池三驾马车之外,找出新的增长曲线。同时通过医疗产品的严苛标准倒逼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也将进一步扩大亿纬锂能在电池领域的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赋能医疗赋将成常态
先进制造业赋能医疗,是补齐产业链短板的有效路径。
无独有偶,另一家新能源巨头比亚迪,也在布局医疗。尽管疫情期间,比亚迪生产了大量消毒液、口罩,但被认为是紧急状态下的特事特办。可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3月31日,比亚迪申请注册了“远灯医疗”“月呀·医美”的商标,国际分类均为医疗器械。此举无疑证实了比亚迪跨界医疗的决心。
来源:动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