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欢迎来到药链圈平台!
资讯
我要注册会员登录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热点新闻
首页-资讯 - 企业要闻 -  企业要闻
罗氏并购成长史
发布日期:2023-07-25  发布机构: 阅读数量:516

罗氏凭借“体外诊断 药物治疗”两大业务的有机组合成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巨头,其三大明星单抗占据全球肿瘤药物销售额的前三位,而凭借免疫、分子等体外诊断细分领域产品,罗氏在IVD领域也长期占据市场榜首地位。

01

罗雅丹西的成长史都是并购史

国外的IVD企业,并购是比较活跃的,罗雅丹西的成长史,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一部部并购史,国内的迈瑞似乎也是循着他们的足迹,在并购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目前全球POCT市场上,雅培是排第一的,主要是因为它收购了美艾利尔,而美艾利尔的POCT,前前后后并购了近百家公司。

西门子IVD的迅猛发展始于2006年,在两年时间里,西门子先后并购了德普诊断(DPC)、拜耳诊断部和德灵诊断(DADE BEHRING),使其迅速形成了齐全的IVD产品线。

丹纳赫2016年第四季度,收购美国分子诊断公司Cepheid。在此次Cepheid的并购案完成之后,丹纳赫超越西门子,上升到第三的位置。

02

罗氏的并购史

1963年,罗氏收购奇华顿,这是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料香精生产企业,奇华顿旗下塞维索工厂也就成为罗氏的化工原料生产基地之一。

仅仅在1980年代,罗氏第五任CEO Gerber就并购了近15家企业,上市了包括头孢曲松在内的多款产品,到80年代末期,以制药、诊断、维生素、香水香料为核心的四大板块业务形成了。罗氏基于四大核心业务进行重组,形成了一个控股集团。

1990年,罗氏以20多亿美元收购了基因泰克(Genentech)近60%的股份,加强了罗氏在基因工程和肿瘤研究领域里的领先地位。

这可能是罗氏史上最划算的一笔投资,在控股Genentech之后,该公司研发的新产品陆续进入罗氏的产品线,让罗氏从化药巨头渐渐地向生物巨头过渡。基因泰克推出抗肿瘤单抗药物造就罗氏迅速占据全球市场的神话。

1991年,收购了尼古拉斯公司的非处方药品部门和费森斯公司,使罗氏成为欧洲非处方药品市场中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

1991年,罗氏以3亿美金将因IL-2项目被拒而深陷现金流危机的Cetus收入囊中,届时PCR所有专利权归罗氏所有。

这或许是罗氏整个发家史上捡到的第二个大便宜,拥有了PCR全球营销权,该技术能够检测微量遗传物质,为罗氏诊断在医疗和研究领域开发快速、灵敏且特异性强的诊断测试铺平了道路。

通过PCR专利,罗氏不但可向全球收取专利授权费,而且在收购PCR技术专利后的第二年,罗氏第一个基于PCR技术的诊断试剂就面世了。

1994年,53亿美元收购辛太克斯医药公司(Syntex),使罗氏在抗感染和器官移植药物方面实力倍增。

从罗氏诊断1968年成立到1997年,其诊断收入仅9.66亿瑞士法郎,距离当时国际顶尖IVD企业差距甚大,收入占比十分有限。

1997年,收购Corange公司。

1998年初,罗氏以110亿美元收购当时世界排名第2的德国诊断巨头宝灵曼(Boehringer Mannheim)。

通过Syntex Corporation和Boehringer Mannheim这两起并购,奠定了罗氏诊断巨头的地位,合并后其在营收上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当时的国际IVD霸主雅培。

罗氏积极开拓体外诊断产品,布局生化、免疫、分子以及POCT等多个体外诊断细分领域,成为了全球体外诊断的领头羊。

除此以外,罗氏还小规模的收购了几家公司,如Nicholas、Fisons等,因为这些企业的加入,罗氏的制药业务得到很大的加强,尤其是OTC业务,在Gerber退位的时候,罗氏的OTC业务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约占药品总营收的9.6%。

完成宝灵曼收购后的20年间内,罗氏的收购越加频繁,开始了雄霸全球的战略扩张。

1998年,Franz Humer接替了Gerber,成为罗氏的新CEO,但Gerber继续担任董事长至2001年。在Gerber掌权的最后时间里,他为罗氏物色的最后一个投资对象是日本中外制药。中外制药是日本领先的生物制药企业,代表产品为促红素。

当时罗氏只花了约15亿美元就完成了对中外制药的控股,如今中外制药的市值已经触及300亿美元,罗氏的回报是投入的10倍。

在Gerber掌权罗氏的20年时间里,罗氏的市值翻了17倍,从63亿瑞郎变成1100亿瑞郎,但Gerber退位后的20年里,罗氏的市值只翻了一倍。

在Humer接替了Gerber之后,罗氏相继剥离了经营多年的香水和维生素业务,这可能跟这两个部门的盈利能力低下相关,此后罗氏形成了以抗肿瘤、抗病毒、诊断为特色的产品管线。

相比Gerber,Humer的并购更为“疯狂”,在Humer掌权罗氏的十几年时间里,罗氏发动的并购约有30起,累计支出近700亿美元。

2001年,4.75亿美元收购血糖监测公司AmiraMedical。

2007年,基因测序刚开始发展时,罗氏便以1.55亿美元收购了开创了边合成边测序先河的二代测序公司454 Life Science。

收购454后,罗氏诊断一度成为二代测序市场的领导者,但之后因技术发展等各种原因,二代测序市场被Illumina和Thermo Fisher以约87%的市场占有率几乎垄断。

2007年,6亿美元收购诊断公司BioVeris,罗氏公司获得BioVeris的电化发光技术,将免疫化学业务拓展到了全新领域。

2008年,1.9亿美元收购基因芯片公司NimbleGen,作为二代测序上游DNA序列捕获解决方案。

2008年,1.3亿美元收购MirusBio Corporation,加强诊断部门。

2008年,34亿美元收购诊断巨头Ventana。

2008年,1.25 亿美元收购RNAi和基因治疗公司Mirus。

2009年3月,468亿美元收购基因泰克(Genentech)剩余股份。这笔高达46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合适。

为了这笔40%股权的并购,罗氏大幅增加了债务,注销了公司450亿瑞郎的资产,这相当于该公司自1896年以来所累积收入的总和。

2010年,1亿美元收购BioImagene,加强诊断治疗管线。

2010年,约1亿美元收购PVTProbenverteiltechnik,加强诊断管线。

2011年,约2亿美元收购MTMlaboratories,加强诊断管线。

2012年2月,拟57亿美元收购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被拒。

2013年,2.2亿美元收购ConstitutionMedical,加强诊断管线。

2014年,4.5亿美元收购微流控分子诊断产品cobas Liat的母公司IQuum,加强诊断管线。

IQuum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专注于开发POCT产品,用于分子诊断市场。

2014年,罗氏以3.5亿美元收购纳米孔测序公司Genia Technologies,开始布局纳米孔测序技术。但在之后研发几年仍然没有太大的进展,对于此罗氏似乎在思考新的布局,比如收购更为成熟的纳米孔测序公司。

2014年,5.65亿美元收购诊断公司AriosaDiagnostics。

2014年8月,0.3亿美元收购德国转化肿瘤学和基因组学公司Signature Diagnostics。

Signature主要开发癌症的血浆和组织生物样本库,包括肺癌和结肠直肠癌。Signature利用这些样本以及伴随的临床进展和遗传数据,来开发和验证循环cfDNA的检测。罗氏表示,这些检测将有助于非侵入性地监控癌症患者的治疗反应。

2014年8月,赛诺根制药被罗氏旗下基因泰克以17.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由于赛诺根在雌激素受体降解剂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这次收购被罗氏作为王牌药物曲妥珠单抗之外的另一乳腺癌药物候选。

2014年9月,罗氏又马不停蹄地斥资83亿美元收购了InterMune,通过这次交易,罗氏获得吡非尼酮,该产品每年为罗氏贡献的销售额超过8亿美元,目前已在欧洲、日本、中国等地上市。

在整个Humer时期,罗氏的总资产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增长,2001年时,罗氏的总资产是753亿瑞郎,2014年为755亿瑞郎,这也许是罗氏在Gerber退位后,市值没有大幅增加的原因。

在Humer之后,Christoph Franz成为了新董事长,而Severin Schwan继任了CEO。

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罗氏的并购路线有了明显的变化,小分子药物再次进入罗氏的视野,并购规模走向小型化,自Schwan接任CEO以来,罗氏发动的并购超过30起,但总投入只有260亿美元。

2014年10月,1.19亿美元收购基因测序公司Bina。

Bina Technologies提供用“大数据”的概念去分析各种基因检测数据,使得基因数据能够更好的运用于医学临床。

2015年1月,10.4亿美元收购癌症诊断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 56%的股份。

苹果创办人乔布斯曾花10万美元在Foundation Medicine进行癌症基因检测,该公司因此出名。FoundationMedicine还曾经拿到Google Ventures和BillGates贡献的1亿美元融资。

这家公司致力于癌症治疗领域的转型,通过深入了解导致其疾病的分子变化来了解每位患者的治疗情况。目前的服务包括一整套全面的基因组谱分析(CGP)分析,以此来确定患者癌症的分子改变,并将其与相关的靶向疗法、免疫疗法和临床试验相匹配。

2015年4月,罗氏收购CAPP Medical,抢占ctDNA市场。

该公司专注于利用NGS开发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进行癌症筛查和监测的技术。

2015年,约5亿美元收购Trophos,加强诊断管线。

2015年6月,4.45亿美元收购基因测序公司KapaBiosystems。

Kapa Biosystems是一家蛋白质工程专家及基因组学工具供应商,致力于研发、生产下一代测序(NGS)所需的生物酶及相关试剂,该公司基于直接分子进化平台开发的产品已被广泛用于DNA扩增、测序、基因组学研究、分子诊断等领域。

2015年8月,4.25亿美元收购临床诊断公司GeneWeaveBioSciences。

GeneWEAVE是一家私人持有的公司,其核心业务是创新型临床微生物诊断产品,其为罗氏带来Smarticles技术,这是一种创新型分子诊断技术,能够快速地识别耐多药细菌(MDROs),直接从临床样本评价抗生素敏感性,而不需要传统的富集、培养或样品制备过程。

2018年6月,24亿美元收购Foundationmedicine剩余股份。

2019年12月,罗氏以48亿美元收购基因治疗专家星火治疗(Spark Therapeutics),拓展其基因疗法领域的布局。Spark Therapeutics管线包括A型血友病疗法SPK-8011、B型血友病疗法SPK9001和其他罕见病药物。

2020年5月22日,罗氏(Roche)宣布收购测序技术公司Stratos Genomics,以推进罗氏纳米孔测序仪的开发。此次收购使罗氏得以利用Stratos Genomics独有的化学工艺的测序技术,即扩展测序(SBX)技术。

2021年3月15日,罗氏GenMark Diagnostics共同宣布,双方已就总交易价值约18亿美元现金收购后者事宜,达成最终并购协议。

GenMark是一家分子诊断公司,其专有的eSensor检测技术和ePlex、eSensorXT-8系统旨在通过易于使用的工作站和独立的一次性检测盒,以支持广泛的分子诊断样品进行检测。

03

罗氏将并购内化为自身协同力

罗氏不断推出的重磅创新产品是其行业领先地位的保证,而“自研 并购”是其新产品的两大来源。并购宝灵曼、基因泰克奠定了诊断与抗体药物的基础,而每年20%的研发费用更是远超同行。

收购基因泰克之后,罗氏拼接具有专利的单抗产品取得了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单抗产品年营收约占50%。十几年来,罗氏在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这些收购也是一部全球基因科技的发展史。

罗氏也是鲜少能够将诊断研发与药物开发齐头并进的医企之一,从其对FMI、Flatiron等公司的并购不难看出,罗氏正加快布局从临床诊断到个性化用药的闭环,这种将并购产业内化为自身协同力的战略实力也是其实现垄断性地位的关键。

04

倒闭潮和并购潮是IVD产业集中化的两面

如今的中国IVD领域,我们频频听到“倒闭潮”、“并购潮”,这其实是产业分散、产能过剩、重复生产、同质化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的必然趋势,也是IVD产业集中化的两个侧面。

中国的IVD生产企业面临了一个问题,我们有一千多家生产企业,数量非常大,所以集中度并不高,但是整体伴随产业的发展,未来产业的集中度会逐步提升的。尤其国家在推行的集采控费,包括进口替代,这些进程会加速市场格局的形成。

一些先进的企业会逐步占据龙头地位,IVD各个细分赛道都会出现一到两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是所有IVD企业生存的根基,只要有技术优势,最坏的结果也是被并购。那些既没有技术优势,有没有营销能力的IVD企业,被淘汰掉几乎是必然。

不过中国IVD行业整体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产业集中化利好的是头部IVD企业,或者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中国未来产生五家以上千亿市值的IVD企业,是值得期待的。

来源:器械之家

12条评论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
全部评论
 友情链接
 合作单位

关注药链圈微信平台
客服热线 010-60315260   广告垂询 010-60315260    运营机构:盈时代供应链管理
举报热线:18500294029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开发区金光南街2号北楼301室    邮编:102401    Email: cmsu01@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京ICP备202202948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848号
关于我们   |   服务内容   |   人才招聘   |   诚挚征稿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