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医药“十三五”规划或下半年出台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记者日前从权威渠道独家获悉,生物医药“十三五”规划已基本制定完成,按照相关工作流程,这一规划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出台。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同时发展生物3D打印技术等重大医疗技术。
根据规划,抗肿瘤、抗抑郁、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等药物将是“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药品类;在临床中有巨大应用前景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细胞制剂等生物医药制剂也将得到优先发展;此外,生物3D打印、大分子药物、干细胞、基因等前沿性生物医药技术,在未来五年也将得到长足发展。
此外规划还提出,加快专利到期药物仿制上市。针对防治重大疾病或突发疫情等用药需求,仿创结合、系统集成,研制20到30个临床需求巨大的药物品类,并切实解决产业化问题,满足临床用药的急迫需求,到2020年国际专利到期的重要药物90%以上实现仿制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医药“十三五”规划除了对“十三五”期间药物品类的研发和技术发展作出详细部署外,还对整个生物医药产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即进一步促进整个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0年,要推动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药品质量标准和体系与国际接轨,其中至少100家药品制剂企业取得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WHO认证,并实现药品出口;按照国际药品标准、研制并推动10到20个化学药及高端制剂、3到5个新中药、3到5个新生物技术药在欧美发达国家完成药品注册,并加快其进入国际市场。
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推动3到5家基础好的大专院校与制药企业联合建立具有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大型医药研发基地,同期建立国家级转化科学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突破10到20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初步建立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和创新团队,并使我国制药工业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促成部分重点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力争国际销售收入平均突破百亿元水平。
为了能在“十三五”期间达到上述规划目标,规划还提出了多项战略支撑和保障措施。其中包括:遵照国际规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建立或标准化国际前沿的各项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评价关键平台;优化和完善新药物优先评审和快速审批政策,强化审批检验人员队伍的扩充;细化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保障新药审批。(经济参考报)
>>>> 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
根据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公报提出,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卫生安全战略。今年1月1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其正在牵头制定健康中国建设2030纲要。
2015年9月份,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据了解,《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上升至国家战略规划的高度,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之中,通过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实现健康发展目标。
>>>>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3月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首次对医疗机构发展床位规模提出了量化指标,首次明确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的建设数量和规模。纲要提出,未来五年,我国医护比的目标是1:1.25;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等等;要将公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规划纲要》明确了5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一是合理确定全国2020年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标准。二是科学布局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三是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四是着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五是强化上下联动与分工协作。
>>>>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
国务院2016年2月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服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规划首次提出每千人口公立中医院床位达到0.55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职业类(助理)医师达0.4人,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的贡献率更加突出。
战略规划提出了7个方面24项重点任务。一是切实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二是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三是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和技术挖掘,强化中医师承教育。四是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加强中医药理论创新,重大疑难疾病攻关和重大新药创制,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五是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水平,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六是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七是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
根据这些重点任务,战略规划将具体实施十个工程和三个行动计划,为确保目标和任务实现,还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健全中医药法律体系。二是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三是加大中医药政策扶持力度。四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五是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4月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
规划提出,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力争到2020年,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规划明确了七项主要任务:一是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二是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三是实施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强化中药材基础研究,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加强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四是实施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五是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六是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材供应保障;七是构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
(米内网 李五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