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欢迎来到药链圈平台!
资讯
我要注册会员登录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热点新闻
首页-资讯 - 权威视点 -  权威视点
如何应对 | 打破“回款难”的冰山 需要多方合力应对
发布日期:2024-09-11  发布机构: 阅读数量:509

近年来,为了解决困扰药品流通行业多年的“回款难”问题,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了多个政策,最主要的解决方案就是“医保基金直接结算”,不可否认,这是应对“回款难”的方法之一。但是,在难以触及的“冰山”之下,如何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回款难”背后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通过追溯不难发现,造成药品流通领域“回款难”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对于医药流通企业而言,作为医药产业链上的中间环节和关键一环,在承担药品流通的重任时,既要满足上游制药企业看重的准入服务能力和资金实力,又要背负医疗机构“回款周期长”的潜在压力。

首先是历史原因。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的尴尬局面,背后有其历史原因。业内人士透露,上世纪90年代,当时医药购销由计划调拨转变为市场竞争,公立医疗机构基于其绝对强势的地位,对上游医药厂家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回款条件,导致了医疗机构的回款周期一再延长。随着医改进一步深化,“药品零加成”、“两票制”以及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令部分公立医院利润减少,由此造成推迟回款的现象愈发严重。

其次是因为医院、企业和医保基金之间长期存在的“三角债”问题。作为绝对的采购主体,公立医院在产品实际采购过程中长期处于强势地位,使得上游企业需要先垫付货款。而近几年受经济、疫情、政策带来的经营压力以及资金周转压力的增加,医疗机构回款难问题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2023年药品批发企业对医疗机构应收账款汇款天数平均已达152天,甚至有的地区这一天数已经超过一年。这与先前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的“30天”的回款周期相比,直接翻了数十倍。

这让原本利润就微薄的药品流通企业雪上加霜。数据显示,2022年,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净利率仅1.5%,而不断加长的回款周期,造成的影响是,仅仅是增长的利息就有可能吞噬掉企业的利润,更不用说发展了。

多方合力 破除“回款难”壁垒

目前,要想解决回款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政策制定方:多种手段应对回款难题

202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推进医保基金与医药企业直接结算。”

2021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指出,医疗机构应承担采购结算主体责任,按采购合同与企业及时结清药款,结清时间不得超过交货验收合格后次月底。

2024年4月,国家医保局官网还发布《加大力度治理集采欠款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文,介绍地方医保局治理集采欠款成果,接着2024年5月,又介绍了福建、山东在回款难方面的探索。

此外,5月27日,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发布《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其中再次“点名”回款结算。这也是国家层面近几年来首次将“回款”列入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文件明确,加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力度,紧盯项目招采、目录编制、价格确定、项目申请、新药申报、回款结算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医药领域风险,聚焦虚开发票、虚假交易、虚设活动等形式违规套取资金用于实施不法行为,保持打击高压态势。

在地方层面,各地也在积极发文,解决回款难问题。

2024年4月1日,上海市药事所发布《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企业库存填报的通知》直指“医疗机构及时回款”问题。

而在此前,天津、山东、福建、江西、内蒙古、湖南、辽宁、安徽等部分地区探索推进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

天津市自2020年7月起率先实施了医保基金直接结算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货款工作。截至2023年底,纳入医保基金直接结算的医疗机构751家,支付203家医药企业货款共计23.33亿元。天津医保局表示,下一步,将优化完善结算方式,逐步扩大直接结算范围,有力保障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快采快结”。

内蒙古医保局也在积极推动医保基金直接结算落地。今年1-5月,内蒙古医药采购中心受医疗机构委托,使用医保基金向医药企业直接结算集采药品和耗材采购款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42%),平均回款天数分别为22天和45天,惠及医药企业359家,减少企业融资成本约4300余万元。

云南省曲靖市也实现了首批医保基金直接结算集采药品和医用耗材货款成功拨付。今年5月,曲靖市医保局对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货款860余万元进行了直接结算。

随着各地缩减医保结算时限,落实医保基金预付,监督医疗机构及时回款,过去拖欠货款的问题将得到改善,将极大地缓解企业资金流运转的压力。除了政府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医保基金直接结算外,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建议,协同相关部门制定医院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对医院拖欠企业货款行为进行考核和约束,促进医疗机构按国家政策规定及时汇款。

除制度安排外,多地也在加强监管来推动还款。2023年4月,广州市医用耗材采购交易平台发文明确,自2023年4月10日起,广州医用耗材采购交易平台新子系统的统计管理菜单中,新增广州地市医院欠款情况排行榜功能。排行榜将依托医用耗材招采子系统,对全市公立医院欠款情况进行摸排统计,并按照排名对外公示,每月通报。山东省此前也发布通知,对济南、淄博、济宁等7个市14个县,拖欠药械企业货款超1年的8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通报。

对于中小型企业,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发文,解决企业的营收账款问题。2020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地执行,将中小企业款项的及时支付纳入了法律监管的范畴。2024年4月18日,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发布《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结合近年来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实践,重点解决在清欠工作实践中发现的堵点难点问题,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加强了信用罚惩戒力度,并加大力度惩治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相关责任人。从相关条款可以看出,支付条例的整治目标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作为采购方的公立医院,同样受条例管控。随着修订草案完成,无疑也将进一步倒逼各级医院,加快速度清理往期欠款,规范医院设备、耗材采购。5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关于做好2024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声,强调要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医疗机构:合理配置资源、探索医保结算方法

尽管长期以来,在几方当中,医疗机构掌有绝对的话语权,但是,医疗机构也有苦衷:

业内人士透露,首先,公立医疗机构的核心属性是公益性,不仅要为广大患者提供日常就医服务,还要随时完成政府交办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随之付出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本。现行的财政补偿机制落实主要是依据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而不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实际支出水平。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医改政策,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后,由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不到位,财政补偿不足,不能满足公立医疗机构运营和发展的需求;其次,随着政府对公共医疗服务的持续投入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更高需求,就诊人次呈几何式增加,医疗机构现有服务能力明显不足,试图通过建设规模的扩张、服务能力的提高、就医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医,因此增加了债务负担;再次,医保占用医疗机构大量资金,且医保资金结算时间普遍为两个月,结算周期较长,资金到账不及时,甚至长期挂账无法收回。这让医疗机构也面临重重压力。

要想解决公立医院面临的问题,首先国家相关部委应通力合作,在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债务规模的基础上,加强公立医疗机构规划建设管理,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医保部门应探索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医保结算办法,按比例为医疗机构预拨医保资金,减轻医疗机构资金压力;缩短医保资金支付周期,确保医保资金及时拨付。另外,医疗机构还应该加强内部管理,防范控制财务风险,实现运行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

药企:通过转型创新提高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药品流通企业作为“回款难”的主要对象,面对“回款难”除了加强应收应收账款管理,建立集采品种回款专项考核机制,跟进医院回款,降低资金占用成本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积极通过创新转型,提升上下游服务能力和在整个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药品流通行业在医药行业和建设“健康中国”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品供应保障能力与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障能力同样重要。此前,因“起步晚”“业务类型单一”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地位较低、缺乏话语权,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药品流通行业不但承担着保障和维护生命安全的重要功能。而且也是我国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促进力量。

面向医疗机构的药品配送业务是医药流通企业的核心业务,也是利润比较微薄的业务板块。2022年,医药流通企业的行业净利率为1.5%,较2021年下降0.1个百分点。除了净利水平低,企业负债高、资本估值低是医药流通行业的显著特点。资本市场对医药流通行业估值不高,多是因为医药商业业务发展与盈利能力缺乏想象空间,造成流通行业融资路径少、融资成本高。

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回款难”顽疾,需要药品流通行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上下游服务能力,通过转型创新拓展新业务和新模式,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以提升在渠道上和整个产业链上的话语权。

来源:中国药品流通

12条评论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
全部评论
 友情链接
 合作单位

关注药链圈微信平台
客服热线 010-60315260   广告垂询 010-60315260    运营机构:盈时代供应链管理
举报热线:18500294029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开发区金光南街2号北楼301室    邮编:102401    Email: cmsu01@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京ICP备202202948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848号
关于我们   |   服务内容   |   人才招聘   |   诚挚征稿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