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欢迎来到药链圈平台!
资讯
我要注册会员登录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热点新闻
首页-资讯 - 权威视点 -  权威视点
深度解析:中药保质期,局面两难!「难破」
发布日期:2024-12-12  发布机构: 阅读数量:167

最迟2025年8月1日开始,所有中药饮片必须标注保质期,具体保质期由各企业自行评估后标注,企业对自己标注的保质期负责。  

本人一直比较关注中药饮片保质期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头疼原因主要两个是品种太多,至少5-600个,甚至8-1000个也正常。

是工作量太大了,基础数据太少,企业积累太薄弱,做的好的企业常年持续开展稳定性考察估计也就几十个品种,当然,更多的小企业,根本就没开展这份工作,数据积累为零。  

所以前段时间,组织了同行企业,将数据汇总在一起,20来家单位参与,收集近3000条数据,最终整理出近250个品种的初步成分稳定性评估数据(注:数据量太小太小,仅仅只有很有限的参考价值),但从反映出来的问题,十分不容乐观,也由此引发了对未来中药保质期制定的一些思考,非常难破的居民,请大家要关注,尽快行动起来,开展相关工作。  

中药饮片保质期如何制定?  

很多人讲,保质期制定不难,至少选取3批,稳定性考察一下,如果2年还合格,我就定2年,3年还合格我就定3年。。。。。真的如此吗?这种思维,存在一个很大漏洞,就是把每个品种限量成分指标的初始值默认一样了,有没懂?  

注意!但实际上,每批次中药的限量指标成分值是不同的!比如生地黄,而指标成分地黄苷D一年下降0.02%,标准限度是0.05%。如果你出厂含量是0.1%,二年每年降解0.02%,2年后含量还有0.06%,还在合格范围,你这批次货的保质期就可以定2年。

但你能把这个品种标准定为2年吗?显然不能。如果你出厂含量是0.06%呢?估计你的货出厂不到半年,就不合格的。  

所以,一定要注意,一定要搞清楚,制定保质期,最关键的是因素是什么?(注:这里不考虑包材、存储稳定等因素)  

两点:  

1、你的产品放行初始值,也就是你的内控标准是多少?  

2、标准注规定限度的指标成分,每年的降解率是多少?

必须满足的条件:内控标准限度值—成分每年降解率X保质期≥法定标准限度值,也就是你要制定你这个产品的保质期是基于内控标准、降解率,测算出来的。  

企业要严格制定内控标准  

未来,企业必须制定执行标准;绝对不能再有临界值放行,踩线放行。你如果保质期定短点,你的内控标准可以定低一点;你如果保质期定长点,那你的内控标准就必须定高了,也就是必须提高大幅度质量标准。  

企业要关注成分降解情况  

根据目前我们收集到的数据,250多个品种,至少50多个品种成分指标存在降解下降情况。比如荆芥挥发油、姜黄挥发油、丹参含量、黄芪含量、覆盆子含量、木香含量、生地黄含量、远志含量、黑胡椒含量、山药浸出物等等。

当然,也发现了20来个品种成分指标上升了,比如决明子、补骨脂、蔓荆子、茵陈、陈皮、沙苑子等。(因数据量少,仅供参考,就不具体展示了。)  

最后,两难局面是什么?该如何破解?  

看完上面的内容后,我想,大家应该明白这里所说的缺陷是指什么?  

成药的标准,在起草的时候就已经将保质期因素测算在内,至少经过加速稳定性考察了,也就是成药标准的限制指标的设定是充分考虑了保质期期间的成分降解因素。  

中药饮片标准呢?标准起草之处,就缺失了对保质期的考虑,所制定的限度完全是基于当下的实测值,以实测值来定出了限度标准。  

两难局面由此引发,中药饮片厂又得阵痛了!  

为了讲明白,我还是举几个例子:  

1、对于成分稳定的品种,不存在这个问题,不影响。  

2、对于成分不稳定,但标准限度定的不高的品种,影响尚可接受,比如上面举的地黄例子,标准限度0.05%,但实际原料标准0.1%毫无压力,哪怕每年降解0.02%,你制定好内控标准不得低于1.0%,保质期2年即可。满足你内控的货源基本能保证,虽有影响,但尚可接受。  

3、对于成分不稳定,但标准限度又定的很高的品种,比如荆芥、黄芪,本身原料就只能勉强达到标准限度,又遇到成分不稳定,不断降解,那这局如何破?也就是定了内控,可能原料都买不到了,不定内控,定3个月保质期?  

两难,何解?呼吁各位同行重视起来。  

来源:蒲公英Ouryao

12条评论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
全部评论
 友情链接
 合作单位

关注药链圈微信平台
客服热线 010-60315260   广告垂询 010-60315260    运营机构:盈时代供应链管理
举报热线:18500294029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开发区金光南街2号北楼301室    邮编:102401    Email: cmsu01@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京ICP备202202948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848号
关于我们   |   服务内容   |   人才招聘   |   诚挚征稿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