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朝阳区首批24小时无人值守机器人药店正式运营,消费者通过人脸识别 医保码验证,90秒内可完成购药全流程。这一“科技便民”举措一出世就引发公众热议。
无人值守药店何去何从?如何让无人值守药店的明天更美好?如何促进“无人值守药店”健康发展?这还真是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
让人喜忧参半的“无人值守药店”
无人值守药店的推出,让人可喜的是“深夜买药不再难”,让人担忧的是“机器审方埋隐患”。
据介绍,机器人药房单日服务超800人次,较传统药店人力成本降低70%,深夜急用药品销量占比达40%。但也引来争议:某用户购买处方药时,AI系统因“病历描述模糊”拒绝开药,人工复核滞后致病情延误;适老化性能差,尽管配备语音助手,65岁以上用户平均操作时长仍达7分钟,30%老人需志愿者协助。
另外,AI审方虽通过药监局认证,但对复杂病案(如多重用药冲突)的判定准确率仅92%,低于资深药师;应急取药存在缺陷,某试点药店发生机械臂卡药故障,夜间无技术人员值守,致急救药品无法取出;药师-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丧失,慢性病患者反馈“机器人无法替代药师的心理疏导”,购药过程变得“冰冷”。
“无人值守药店”的发展过程
说起无人值守药店不能不先说说无人售药柜。早在2017年11月13日,第一台“京东X无人售药柜”在位于北京亦庄的京东总部正式投入运营,此后,饿了么、平安好医生、康美、支付宝、微信等企业闻风而动,纷纷推出了各有特色的无人药柜。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如今的无人药柜虽小却很全面,不仅可以实现药店24小时售药服务以弥补夜间售药的不足,而且作为载体可以支持多种交易场景的发生,同时还可以集众多功能于一体,如连接互联网医院、支持药品查询、红外线测试体温等,备受药店和消费者的青睐。
“无人值守药店”的监管缺失
尽管无人值守药房展现出强大潜力,但无人售药柜也存在一些监管问题。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自动售药机在温湿度控制、药品质量预警、合理用药、仓储养护、有效期管理、特殊药品限量销售及未成年人购药时年龄识别等方面还存在安全风险。亟须制定合理的监管准则。
1. 主体资质认定模糊
现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明确要求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但机器人能否替代驻店药师的角色,目前在法律上仍无明确认定。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自助售药机可以无人化运营?”事实上,自助售药机依托于实体药店,而实体药店通常配备了药学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
此外,无人药店的责任主体的界定也存在空白,若机器人因系统故障或判断失误导致用药事故,究竟应由设备制造商、系统运营商,还是算法提供方承担责任?这一问题亟待法律层面予以明确。
2. 处方药管理存漏洞
无人值守药店可能架设处方药柜台,但AI生成处方的行为尚未获得法律支持。虽然部分平台声称有医生在线审核,但“秒开处方”的现象暴露出审核流程的形式化,违反了《处方管理办法》。此外,电子处方缺乏统一存证标准,存在伪造、篡改的风险,可能出现误发或滥用问题。
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无人值守药店需采集用户健康数据、购药记录、面部识别等生物特征信息,这些都属于《个人信息保护法》界定的敏感信息。现行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医疗类数据的存储期限、用途边界及跨境传输限制。若这些数据被第三方滥用,或在安全防护不足的情况下被窃取,将对用户权益构成极大威胁。
4. 应急机制与质量保障缺位
在实际运行中,无人值守药店会面临断电、断网等突发情况,机器人可能陷入瘫痪,从而影响用户购药,特别是急救类药品的及时获取。且无人值守药店的药品储存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专人负责日常巡查。
无人值守药店,路在何方?
药界同仁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不少合理化策略。
1. 立法前置
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智能化药品零售终端的专门法规,例如《智能药店管理办法》,明确各参与方的法律责任和操作边界。在处方药管理方面,建议强制电子处方接入区块链等溯源系统,确保其生成、传输与存储全过程可追溯且不可篡改。同时,细化数据分级保护机制,对生物识别信息与健康档案等敏感数据设定更高的安全门槛。
2. 技术赋能
借助AI、大数据与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对无人值守药店运营状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管理。例如部署远程监控系统,自动检测异常温湿度、库存药品临近失效等问题;通过算法识别可疑处方,发现潜在风险操作;鼓励引入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系统算法、公平性、隐私保护等,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
3. 多元共治
除了政府监管,这一业态还应强化企业自律与公众参与。例如设立“吹哨人”奖励机制,鼓励员工或用户举报违法行为;强制无人值守药房购买医疗责任险,以分担潜在风险;组织公众教育活动,提升消费者辨别药品信息的能力和隐私保护意识。
4. 服务人性化
无人化≠去人性化。对药品实行分级服务,比如将感冒药等标准化药品交给机器人,保留人工窗口处理复杂用药咨询;为急救药品设置物理应急出口,接入社区值班医生远程协助系统;在药店增设AI情绪识别模块,对焦虑用户自动触发心理热线等。
5. “无人值守”不能绝对无人
根据《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应当按规定配备与经营范围和品种相适应的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师或者其他药学技术人员。只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的,可以配备经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考核合格的药品销售业务人员。
比如上海雷允上的无感支付无人售卖药店采用无人销售与药师在岗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远程咨询服务,并未做到完全无人化运营,其销售范围也只限于乙类非处方药。为确保用药安全,药店在工作日八点半至十七点有一名药师在岗,药师不在店内时,消费者如有需要咨询的问题,可以拨打店内公示的负责人电话。
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当机器人药剂师站在药柜前,我们既要拥抱“不打烊”的便利,更需思考如何才能使其服务变得更加完美,更加安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机器人不可能完全代替药师,未来药店无论如何发展,都仍需配备合格的药学技术人员。
来源:中国药店
- 上一篇:暂无数据
- 下一篇: 重磅文件下发!基层医疗布局或将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