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欢迎来到药链圈平台!
资讯
我要注册会员登录
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热点新闻
首页-资讯 - 企业要闻 -  企业要闻
国药PK华润医药:中药掉队,血制品称王
发布日期:2025-03-19  发布机构: 阅读数量:129

谈论中国医药产业,“国药系”和“华润系”无疑是两家绕不开的巨头:都体量庞大,都擅长并购,都布局广泛,都在保稳健的同时保发展。

国药系旗下共有10家药械上市公司:

  • 流通类上市公司国药控股、国药一致、国药股份3家;

  • 中药上市公司中国中药、太极集团;

  • 血液制品天坛生物、卫光生物;

  • 化药工业龙头上市公司现代制药,即“国药现代”;

  • 体外诊断龙头上市公司九强生物。

此外,随着去年9月益诺思科创板IPO申请获通过,国药系旗下又新增了一家CRO企业。

目前,国药系旗下上市公司已经有半数以上公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或快报,整体看下来,表现有好有坏。

在流通、化药和血制品板块,除了受零售业务影响的国药一致外,国药系整体表现都很不错,在周期震荡中体现了全国龙头的韧性。

但在中药板块,太极集团和中国中药的表现都不太理想,净利润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这是为什么?在不缺资源和体量的条件下,作为“国字头”上市公司,还需要做些什么以穿越周期?

流通 工业:承受压力,穿越震荡

随着2016年开始两票制逐渐在全国推行,医药流通公司的分销业务利润受到极大压缩,经过不断整合,医药流通行业进入国药、华润、上药、九州通为首的“4 N”格局。

国药稳居四大医药流通巨头之首,是全行业中年销售规模唯一超5000亿的超级巨无霸。去年上半年,国药控股实现了约2947亿元营收,58.99亿元净利润,虽同比均有所下滑,但并未撼动其地位。

除国药控股外,国药集团旗下上市板块中,国药一致、国药股份、国药现代都是流通和制药工业业务上市公司,其中,国药股份和国药一致为国药控股旗下两家A股上市公司,国药现代在2010年进入国药集团,为旗下化药工业产业上市平台。

从预告上看,国药一致的业绩较上年出现了大幅下滑。公告显示,国药一致预计2024年度实现归属净利润为5.61亿元至7.6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2.48%至64.92%,上年同期为15.99亿元。

国药一致的业绩下滑,部分或可归因于旗下药店业务表现不佳:根据其2024年三季报,报告期内零售板块国大药房净利润-0.39亿元,同比下降110.36%。

国药股份未披露预告,但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显示较为平稳,实现营业收入为380.29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4.81亿元。

目前,具有全国性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定点批发资质的企业只有三家,国药股份、上海医药和重庆医药。其中,国药股份作为全国精麻特药一级分销平台,其精麻药品分销网络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600多家二级分销商,辐射50000余家全国精麻医疗客户。

庞大的分销网络也成为国药股份精麻特药工业的重要基础,国药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国瑞药业业务则覆盖了麻精特药产品。此外,国药股份还参股了青海制药和宜昌人福,由此形成了“全国精麻特药一级分销平台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 参股公司麻醉仿制药巨头”的从原料药到制药工业再到流通分销到精麻特药全产业链布局。

拿出亮眼表现的是国药现代。据国药现代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实现盈利,且归母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0%以上。预告显示,报告期内,国药现代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54亿元到11.84亿元,同比增长52.31%到71.10%。

国药现代表示,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系市场需求旺盛的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原料药销量增加。同时,公司在提质、降本增效上降本方面很是下了一些功夫:202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销售费用下降近半,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得到控制,变动不多。而这一点,恰是当下药企价值创造的基本盘。

作为国药集团旗下的化药工业上市公司,国药现代形成了“抗感染、心脑血管、抗肿瘤、麻精药物、代谢及内分泌”五大治疗领域,以及具有国药现代特色和行业竞争力的“5 X”产业链体系。此前,国药现代也因集采影响而毛利下滑,但降本控费做的比较好,2019-2023年,其销售费用率从29.59%下降至17.84%,到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12.02%。可以说,作为一家目前几乎只有仿制药、没有创新药的企业,国药现代以自己的方式适应了政策变化和大环境的变化。

这一板块整体看下来,虽然受到些许冲击,但“稳”字依然是主旋律。

中药:不小,但打不过华润

作为国药集团两大中药上市公司,太极集团和中国中药也算得上条线分明、优势各异:前者致力于打造出品牌优势,后者则是中药配方颗粒龙头。

只不过,两家企业2024年的表现都不太好。

据太极集团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年度归属净利润约为1.5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约6.66亿元,同比降幅约80.98%。

据中国中药发布公告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年度净利润将同比下降90%-100%,经调整净利润预计同比下降50%-60%。

对此,太极集团的解释是,受2023年同期高基数及部分产品社会库存较高影响,2024年公司胃肠感冒类、抗感染类等药品销量下降。而面对销售下降和成本承压,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分为两条线:保持研发投入强度,和主动优化营销模式。

平心而论,正是归功于国药牵头实施的混改,才把太极集团从长期亏损的“泥潭”中拉了出来:2010-2021年的12年里,太极集团的扣非净利润有11年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超30亿元。直到国药入局后才好转,2022年扣非净利润为3.67亿元,同比增长152.59%;2023年更是达到了7.74亿,再增111.23%。

只不过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太极旗下几乎每一条产品线都涌现出了数个竞争对手,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能通过发力创新和进一步梳理内部组织架构,找到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点。

中国中药面对的问题相对更加复杂一些。对于2024年的业绩下滑,公告显示,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由于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受集采降价、市场竞争加剧及药材成本偏高等多重因素影响,中药配方颗粒业务销售规模及盈利水平下降;二是本期信用减值、商誉减值及厂房减值增加;三是公司部分附属公司补缴税款对集团本期净利润造成较大影响。

而中国中药在去年的私有化失败也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去年2月,中国中药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国药集团拟以每股4.6港元的价格将中国中药私有化,这也是2024年港股第一家拟进行私有化交易的药企。但当年10月又宣布境外直接投资未获批准。受此消息影响,中国中药的股价盘中一度大跌44%,股价创下新低。

国药系和华润系中药板块的差距在哪里?

梳理下来,一在品牌效应,华润旗下有999、江中、圣火、东阿阿胶等数个知名品牌或品类,国药旗下仅太极一家在C端较为出名。

二在产品梯队,以华润三九为例,其主营“品类”而非“产品”,除了分别对应着感冒药、胃肠用药和皮肤类品类的三大核心品牌OTC,还有处方药业务,覆盖了抗肿瘤、心脑血管、消化系统、骨科、儿科等治疗领域,不同条线相互赋能。2023年,华润三九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高达39个之多。

三是研发投入,虽然华润系旗下中药上市公司也多存在不重视研发的问题,但比对下来,总投入还是比国药系高:梳理各家企业2024年半年报,华润三九研发费用约3.26亿元;太极集团研发费用约1.16亿元,中国中药约2.68亿元。

随着未来华润三九对天士力逐渐“消化”成功,两者在中药版图上的差距或越拉越大。

血液制品:旱涝保收的龙头

国药集团旗下还有两家血液制品上市公司:天坛生物和卫光生物。这是国药系的强项,对比下来,华润系旗下仅有博雅生物一家,规模还只有天坛生物一半不到。

天坛生物是国药集团的三级子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生物,1998年成立以来,分别在2010年和2017年先后经历了两次重大资产重组,随后成为了血制品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布局了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等多种差异化的产品。

血液制品行业极具政策壁垒和较高的原料稀缺性。除了自2001年起我国就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外,也具有技术和资金上的壁垒。企业想要降低单位成本以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血浆的综合利用率,这就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且需不断进行生产工艺优化以提高产品质量。历经数年积淀的天坛生物,在这一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据天坛生物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当年实现营业总收入60.34亿元,同比增长16.4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47亿元,同比增长39.42%;基本每股收益0.78元。2024年,主要由于公司产品销量增加及价格上涨等因素,带来销售收入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来,天坛生物的净利润一直在增长。

近几年,血液制品行业的并购整合趋势愈发明显,三大医药央企悉数进入了血液制品领域。2023年,卫光生物也加入了国药集团的版图。

虽然规模不及天坛生物,但论成立时间,卫光生物还要更早十几年。经过多年发展,卫光生物同样成为了国内血浆综合利用率高、产品种类齐全、研发实力较强的血液制品领先企业。

据卫光生物发布的2024年三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总收入8.54亿元,同比上升16.14%;归母净利润1.83亿元,同比上升20.8%。

单季度看,第三季度营业总收入3.31亿元,同比上升19.02%,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7283.87万元,同比上升45.05%。

不出意外的话,卫光生物2024年全年的业绩都会是增长的。但由于天坛生物和卫光生物产品线高度重合,特别在免疫球蛋白类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同业竞争问题,因此两者未来是否会有进一步的整合或剥离动作,一直是外界好奇的点。

整体看下来,国药系旗下上市公司虽不乏亮点,但个别企业还是存在“吃资源”的问题,市场化竞争力相对不足,在打造品牌、创造效益等方面,表现仍有待加强。

不过国药系也一直在加强自身的市场化经营能力,这一点通过人事变动能看出些许:去年8月末,国药控股原董事长于清明因工作需要辞职,辞职生效当日,国控董事会决议选举赵炳祥担任新一任董事长,在被提名为国药集团总经理之前,赵炳祥为华润三九总裁。

值得一提的是,国药控股现任总裁是国药现代原总裁连万勇,董事会副董事长一职则由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担任。至此,国药控股的三个主要领导职位分别来自不同集团:董事长来自华润系,总裁由国药系内部培养提拔,副董事长来自复星系。国家队“兼容并蓄”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来源:E药经理人;作者:石若萧

 

12条评论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500
全部评论
 友情链接
 合作单位

关注药链圈微信平台
客服热线 010-60315260   广告垂询 010-60315260    运营机构:盈时代供应链管理
举报热线:18500294029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开发区金光南街2号北楼301室    邮编:102401    Email: cmsu01@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京ICP备202202948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1848号
关于我们   |   服务内容   |   人才招聘   |   诚挚征稿   |   联系方式   |   加入收藏